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武汉的三位高考生:经历更多,但“我们都一样”

发稿时间:2020-07-06 09:49:00 来源: 澎湃新闻

  回望过去几个月的备考时光,即将参加高考的武汉的高三学生周倩、刘涵、何涛三人都绕不开“疫情”的话题。

  身处这座城,他们与众多武汉人一样,经历了疫情爆发、“封城”、收治、保供、“解封”、复工复学的过程,对疫情形势的关注曾一度超过了对自身学业前途的考虑。

  疫情改变了他们既有的复习备考轨迹,“网课”第一次大面积走进课堂、家中复习几个月、高考延后一个月,他们见证了全民“战疫”这一历史性的特殊时刻。

  对疫情的焦虑、上网课不适应、变得懒惰、与父母关系的缓和……这段特殊的备考期让他们三个人直言“经历更多,有利有弊”。

  “我们都一样,一样的坚强,一样的全力以赴追逐我的梦想......” 但在刘涵看来,经历了这些,并不意味着武汉的考生就带着“特殊”的光环,每个人在疫情期间所经历的都是一样的。

  怀着名校梦,三人将要踏入高考考场,对未来,他们充满期待。

  在家的特殊备考期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既有的备考轨迹。

  今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当天,武汉外国语学校的理科生刘涵在QQ空间发动态调侃“感觉寒假也许会变暑假,自己即将成为失学儿童。”

  当时她和所有湖北高三考生一样,因为疫情,不得不在家上网课。

  “最初一个月,对外界疫情动态的焦虑甚至大过对高考的焦虑。”刘涵称,那时候几乎是没怎么学习的一个月,或者说学习效果很不好的一个月。

  当时,刘涵每天会点开微博看,这一天新增感染多少人,数字从几百到几千最后上万的变化。“当时真的很害怕。” 她回忆。

  疫情需要防控,备考也得继续,上“网课”成为一种特殊学习方式。

  刘涵称,刚开始上网课最难熬,状况层出不穷。因为初次使用,各种设备都要调试,老师也不适应,听课的网站还会经常“崩溃”。

  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刘涵在空间分享了Justin Bieber的歌曲《10000hours》,并写下“将所有遗憾和委屈留在2019,2020只争朝夕”一句话。

  她解释,特别是数学这种非常需要逻辑思考的科目,刚开始老师只能用鼠标在屏幕上写字,导致写出来的字不清晰,班上的同学多是自学状态;有时候老师已经讲到后面的题目,但屏幕上的课件仍然显示的是前面一个题目;有时候老师的网络出现卡顿,课上到一半就突然下课......

  “超级松懈。”对在家上网课的备考期,武汉市第一中学的高三理科生周倩感慨。她认为在家上网课身边没有同学和老师,缺少一种真正的学习氛围。每天经常是“起的更晚,睡得更早”。

  周倩坦言自己不是一个自律的人,“平常在学校有老师管着,还有同学督促,那种氛围有利于我提高学习效率。在家里,就不行了。”

  刘涵记得,疫情期间,某所学校因为学生在家穿校服上课引起了热议,当时很多网友认为这带有形式主义色彩。“其实很有效果,考生才会知道穿睡衣学习和穿校服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刘涵的语气很笃定。

  在看了那条微博之后,刘涵换掉了平时在家穿的睡衣。因为所在的学校没有校服,她便穿上比较正式的衣服来调整学习状态,以提醒要集中注意力。

  她发现虽然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举动,但效果很好。

  另外一边,在家复习,何涛觉得自己收获了学习之外的东西。

  何涛是武汉睿升学校的一名理科复读生,12月底,为了庆祝他复读,父母带他去了海南游玩,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本的计划,他们一家被迫在海南滞留了两个月。

  由于没有带足够的复习资料以及学习用品,何涛只能在网上搜集电子版的课本使用。

  一年前,何涛作出复读决定。由于疫情,被迫在家学习三个多月,意味着他同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变得更长,这反而改善了何涛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他觉得自己更加懂得如何去与父母相处。

  反过来,父母也更加了解他的内心想法。“之前高三的时候和他们起争执比较多,所以压力也很大,反而现在与家人沟通多了,压力也减弱了。”

  何涛将疫情期间的经历形容为“因祸得福”,心智也变得更加成熟。

  与疫情相关的题目

  疫情形势好转后,湖北各地也迎来了复学。

  7月初,湖北复学已近两个月。教室里,每天都有同学负责将高考倒计时的日历翻页。“刚开始看见倒计时会觉得很慌,现在已经麻木了。”刘涵的语气很平静。

  她向记者描述了自己每日的安排。每天早上七点准时起床,进班后,读半个小时的书,星期一、三、五读语文,其他时间做外语听力;早读结束,上课、考试、对答案、整理错题。

  晚上七点开始晚自习,每晚安排的科目不一样,复习的形式也不一致。数学是考试,“理、化、生”和外语一般是讲课,语文是背书。晚上八点二十分,晚自习结束,回家、洗漱、看书、睡觉。

  每周学校还会安排一次统一考试,每个月会进行一次模拟考试。两天考完六门学科,第三天,全年级的成绩排名会以表格的形式贴在教室墙上。

  每周的模拟考试对于像刘涵一样的高三学生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周倩直言,有时候成绩出来,如果排名不太理想,会有压力。

  周倩的书桌被各种复习资料填充地满满当当

  周倩在自己的QQ空间经常转发一些略带迷信色彩的动态,如“转发这个XX,你的每一门考试都会有好结果”、“7秒内转发这张图,7月份你会得到一个想要的成绩”……

  “虽然内心也知道这种东西都是假的,但是转发之后它能带给我一种短暂的踏实感。因为我成绩不是很好。”周倩笑着说。

  与周倩和刘涵在学校复习备考不同,虽然学校五月份已经复学了,但何涛仍然选择继续留在家中学习。

  何涛在家上网课,墙上贴着化学周期表等有关学习的资料 本文图均来自受访者

  何涛就读的复读学校要求每天早上5点40分就得起床,晚上11点之后才能休息,学习氛围令人紧张。消除了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家成为了他可以平稳心态的港湾。

  几乎每次模考试卷总会出现与疫情相关的题目。

  语文试卷上的作文主题,有的是疫情中的英雄人物,有的是网课对高考生利弊的议论文,有的则是提供一张疫情中富有冲击力的图片,让自行选题创作。

  每次写相关主题的作文,刘涵总觉得文字很神圣,疫情中的所见所闻不断在她脑海浮现,“总感觉自己肩上也有一份责任”,每次写相关题材的作文,她总会联想到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在她看来,所有为抗疫做出贡献的人都是伟大无私的,有时候看见有关一线人员的新闻,她总能获取一些力量。

  相对于其他地方的高三考生,刘涵觉得他们武汉的高三生对疫情感知最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特殊考生群体,每个人在疫情期间所经历的都是一样的。

  “我们都一样,一样的坚强,一样的全力以赴追逐我的梦想......” 刘涵说完,低声哼唱了一句《和你一样》中的歌词。

  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面对人生初次大考,在周倩和刘涵身上,三人逃不掉的便是“压力”。

  “家人从来没有说过鼓励我的话,他们经常在我耳边唠叨‘如果你再这样子,你连某某大学都考不上了’。”周倩说完这句话后,低头不语,陷入沉默。

  她觉得父母的唠叨只会增加烦恼,甚至是她压力的来源之一。“因为我一直是一个比较容易浮躁的人。”她回忆,此前复习物理时,她曾一天答了七套卷子,快“崩溃了”。

  令周倩担忧的还有同学之间的成绩竞争。

  在家备考期间,疫情像一堵墙将她与同学们隔开,她无法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进度,未知和竞争带给她强烈的不安感,“我总觉得我很可能连一本都考不上了”。

  为了摆脱内心的不安,她选择了每天早晨骑半个小时的自行车去图书馆学习,希望通过转换学习场景及时找回原本在校时的学习状态和习惯。

  平时,周倩就看自己喜欢的明星视频和歌来缓解压力。在她心里,易烊千玺是榜样一般的存在,“他可以给予我力量”。

  复学后,周倩学校-武汉第一中学的同学们在班里也需要戴口罩。

  相比之下,刘涵认为自己的压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同伴压力,班里同学之间的学习竞争非常大;二是外界的期待,很怕让对她有所期待的人失望。

  “家人倒没有给我施加什么压力,一直告诉我要放轻松,不要过多在意结果。”在学习方面,刘涵的家人一直都是给予她足够的空间,每次在刘涵考试成绩出来后,都会让刘涵自我总结反思。

  刘涵曾在便利贴上一笔一划写下“越努力,越幸运”六个字,贴在写着“多一些伏案定力”的便利贴的旁边。为了调整状态,她经常会和自己对话,告诉自己不要过多地关注别人在做什么,或是写下一些提醒自己的话语贴在书桌上。

  “鸡汤其实是很短暂的,看久了可能就没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我主要是会写一些提醒自己的话。”开考时间越来越近,有时看见身边的同学都很安定的时候,刘涵反而更紧张,有一段时间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高三这一年,刘涵学会了如何和自己相处,和自己对话以及如何来调整心理状态,“如果你把这些和别人倾诉可能会给他人徒增麻烦,所以我一般都是自己一个人思考,慢慢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方法。”

  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刘涵在空间分享了Justin Bieber的歌曲《10000hours》,并写下“将所有遗憾和委屈留在2019,2020只争朝夕”一句话。

  谈及未来规划,三位“00后”充满期待。

  “我想考一所师范大学,未来成为一名老师。”周倩选择当老师缘于她的初中时,是老师把她从“吊儿郎当”的纨绔学生变成了踏踏实实学习的好孩子,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在高中时期,刘涵曾多次和朋友一起踏进武汉大学校园,考上武汉大学的梦想早已在她心间生根发芽。

  经历了一次高考洗礼之后,面对未来的规划,何涛显得更加沉着,他调侃自己现在是一个“佛系少年”。“分数出来后,有多少分就上什么大学,不过一定要比去年更好。”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