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一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战“疫”初心

发稿时间:2020-06-22 09:5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麦吾兰·买买提永远忘不了跟父亲的最后一次通话。

  寒假期间,这名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2018级的维吾尔族大学生没有回家,留在学校做防疫志愿者。一天深夜,他拨通父亲买买提·巴拉提的电话。视频那头,父亲还在一户村民家里做工作,已连续工作近两个月的父亲面容憔悴,眼睛里有藏不住的疲倦。父亲是一名驻村干部,他所帮扶的村子正处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又遇到新冠疫情防控工作,“5+2”“白+黑”成为工作常态。

  “好好吃饭,注意身体。”父亲用简短的话语叮嘱儿子,随后便匆匆把手机放进口袋。“你家孩子在哪儿上班?”麦吾兰听到电话那头有人在问。“我孩子还在上学,在西安上大学。”父亲疲惫的声音中流露出一丝骄傲。这次通话,成为麦吾兰对父亲最后的记忆。

  两天后的凌晨,麦吾兰结束了一天的课程和志愿服务,刚刚躺到宿舍床上。突然,手机屏幕亮起,母亲哽咽着告诉他——父亲走了。

  赶回新疆的路上,麦吾兰仍感觉这个噩耗很不真实。他想,如果寒假没有留在学校做防疫志愿者,或许就不会错过与父亲相处的最后时光。可一想起父亲对他的教诲,便觉得“有遗憾,但不后悔”。

  这个寒假,麦吾兰原计划去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见习。疫情暴发后,学校暂停了见习安排。麦吾兰正准备收拾行李回家时,看到了一份“爱心志愿者招募书”——学校在招募疫情防控工作志愿者。

  父亲身为基层干部,早已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麦吾兰也没有犹豫,立即在申请书上填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想法很简单:“非常时期,总要有人站出来。”他的选择也得到了父亲和其他家人的支持。“现在正是大家需要你的时候。”父亲的话更坚定了麦吾兰参加志愿服务的信心。

  时值春节和疫情期间,志愿者人手有限,最初在学校隔离点参加志愿服务的只有麦吾兰·买买提和舍友麦吾兰·麦麦提敏两名同学。他俩负责为隔离的40多名同学配送三餐、药物。

  “一定要让同学们吃上热乎饭”成为两人的头等大事。他们抬着笨重的送餐箱,把饭菜送到同学们手中。洗手液洗手、穿医用防护服、戴手套和护目镜、给防护服消毒、再次洗手消毒……整套流程下来,每送一次餐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这样的“工序”,麦吾兰和同伴每天都要完成3次。西安的冬天常常寒风凛冽,两人防护服下的衣服却常常被汗水浸湿。

  “因为要经常洗手消毒,麦吾兰的手裂了,还有很多鲜红的血点。”舍友说。但在麦吾兰·买买提看来,每天回到宿舍,看到自己脸上被护目镜和口罩勒出的痕迹,“跟电视新闻里医护人员的很像,心里就会有小小的自豪感”。

  得知麦吾兰主动参加学校的抗疫志愿活动,他的同学、朋友一点都不意外。同班同学高漪澜说:“麦吾兰并不是心血来潮去做这件事,一直以来,他都是这样一个勇敢、正直、乐于奉献的人。”

  上大学两年,麦吾兰参与各类志愿服务15项,累计服务时长超过300个小时。很多时候,其他人在聚餐或娱乐时,麦吾兰却在挤时间参加志愿活动。麦吾兰常说,正是因为国家的好政策,少数民族学生拥有了更多机会学习知识、快速成长,“为咱们的国家、社会出一分力,是我应该做的”。

  任班里团支部书记的麦吾兰,带领班级连续两年获得“先进团支部”荣誉称号,他也获得学校“十佳团支书”“优秀共青团干部”“战疫青年先锋”等荣誉称号。

  舍友告诉记者:很多时候,朦朦胧胧听到凌晨4点钟的开门声,那是麦吾兰要出去做志愿服务了,“他从没抱怨过,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热量和光芒的力量”。

  疫情期间,麦吾兰常会想起家乡壮美的夜晚——晴朗的夜空下,一只小小的萤火虫隐隐闪烁着光芒,它的闪耀唤起了同伴的呼应,流动的星星点点汇聚成一条河,灿若星辰。

  在麦吾兰家大门口,一个写有“共产党员户”的标志牌张贴在醒目位置——祖孙三代中有4名共产党员,“心中装着他人、装着祖国”是麦吾兰家的家风。

  父亲买买提·巴拉提在基层工作,对群众的求助热情对待。母亲古丽鲜·喀斯木看到疫情形势逐渐严峻,主动加入了社区志愿者的行列。疫情期间,麦吾兰一家4口,除了还在上中学的弟弟,有3位站在了战“疫”的最前沿。

  麦吾兰回到家乡,见了父亲最后一面。父亲静静地躺着,面容平静安详。告别仪式简朴肃穆,家人围在父亲身边作最后的道别。麦吾兰说:“父亲把爱和温暖奉献给了党和人民,我也愿像他一样做一簇萤火,继续传递爱和温暖。”

  贾愫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