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习不再围着考试转,将会怎样

发稿时间:2019-12-17 09:03:00 来源: 光明日报 中国青年网

  

  光明图片

  编者按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命题,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意见》的出台,让很多家长忧心忡忡:“没有了考试大纲,整本书都成了重点。”面对变化,老师们的压力也不小:“接下来我该怎么教?”

  无“纲”时代的到来,将为教学、考试带来怎样的变化?究竟是增负还是减负?到底该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考?我们来看看各方怎么说——

  制定考试大纲的本意,是为了便于学校、教师、学生准备复习考试,但由于受极端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影响,考试大纲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服务升学考试环节教育教学活动的功能,它不仅指挥着中小学的考试升学准备,甚至直接取代了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事实上的“指挥棒”——

  《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所设定的除综合实践活动外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促进学生认真学好每门课程,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学业……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

  教育部这一举措旨在充分发挥国家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的“指挥棒”作用,是全面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益,进一步消解应试教育倾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基础教育回归初心,发展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依法保障学生应有的受教育权益

  制定考试大纲的本意,是为了便于学校、教师、学生准备复习考试,但由于受极端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影响,考试大纲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服务升学考试环节教育教学活动的功能,它不仅指挥着中小学的考试升学准备,甚至直接取代了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事实上的“指挥棒”。各地的考试大纲,是由省或市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发布的,考试的内容、题型、试卷结构、不同题型的权重,各地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有的地方,不仅语数外等基础学科划范围、圈重点,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的考试范围、内容、要求更是大大低于课程标准,甚至有些学科或内容被划在了考试范围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就成了一句空话,无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要求,学校都不会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国家教育宗旨和教育意志,体现的是国家提供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基本标准。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依法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益,让每个学生享受国家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意见》规定:“取消考试大纲,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将除综合实践活动外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这些举措是贯彻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意志,用国家课程标准指挥教育教学,是对学生应有的受教育权益最好的保障。

  2.摒弃“以考为本”的片面教学观,从应试导向回归育人本位

  过去,考试大纲往往规定了考试的内容、范围、知识点,规定了各学科知识点的考试权重,规定了各个知识点的考试题型,其“标准”明确、具体、直观,对教师教学的导向极其强烈。一方面,它缩小了国家课程标准关于各学科教学内容的范围,教师各科教学中必然有意或无意地弱化甚至放弃许多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它规定了各学科知识点在考试中的权重,各个知识点考试题型越具体、固定,教师的学科教学活动“做题化”“训练化”倾向就越严重。在考试大纲的这种强大的导向下,教学过程几乎“窄化”“异化”成了考试训练过程,让学生沦为了做题的机器,让教育教学活动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无力自拔。

  取消考试大纲,以课程标准作为考试命题的依据,将教学标准和考试标准合二为一,彻底改变各地放弃课程标准、直接用考试大纲指挥教师教学的局面,将促使广大教师逐步放弃“以考为本”的片面教学观,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学观,实现“育分”和“育人”的统一。一方面,取消考试大纲,依据课程标准命题,促使教师将日常的课堂教学要求和考试评价统一起来,消减了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评价的功利性“干扰”,让学校能够更好地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自主教学,让教师不再为考试大纲所累,能够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和教学负担;同时,也让学生走出“考什么学什么”狭隘的应试学习观。另一方面,取消考试大纲,有助于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课程标准将确定学生的学科素养,制定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依据课程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教学,引导广大教师将教学的着力点由过去机械应试训练转到积极探究“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上来,同时,教师要根据《意见》提出的“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新要求,努力打破学科壁垒,开放思想,开放学科,努力寻求课程融合的新方向、找到课程的融合点,让跨学科教学、教研成为常态。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在完成本学科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研究寻找本学科知识拓展和学生学科能力的延伸方向,运用“互联网+”思维,让学生实现从学科知识本位向跨学科知识实践应用本位的跨越。诚如是,学生才会走出应试误区,变“高分低能”为“高分高能”,切实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落实。

  3.不必担忧“全是重点”,考试内容“保底”难度“限高”将真正实现

  《意见》出台后,很多家长甚至老师疑惑彷徨:“取消了考试大纲,是不是就没有考试范围了?”“试题会不会难得没有边际?”“我们教学的着力点在哪里?”其实,《意见》中说得很明白:“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也就是说,考试还是有“范围”的,命题还是有“依据”的,不会天马行空,随意为之。这里的考试“范围”,就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有着明确的界定,对内容掌握的边界、程度都有明确的描述,命题人命题时要“严格”依据标准命题,不能超出其“范围”。

  不仅如此,与过去的考试大纲相比,用课程标准指挥考试有两点不同:一是国家正在加快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将对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即每个学科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学业质量水平将会进行分级,并给出具体的行为描述,也就是说,对达到某级学业质量水平学生能做什么事,会有清晰的规定和描述。二是国家对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会做出明确的界定,这些核心素养如何达成,评价应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进行。前者为防止出现考试超纲划下了红线,后者为命题涉及的具体情境指明了方向。这说明,依据课程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考试,不但不是没有考试范围了,而且考试的范围和要求比过去的考试大纲更加明确了。这里,既在学生考试内容的范围上做到了“保底”,又在考试内容的难度上通过对考试试题情境和学业质量等级的规定做到了“限高”。

  4.变革学习方式,实现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的转变

  有人担心,取消考试大纲,“扩大了”考试范围,是否会使学生的课业负担进一步加重?

  笔者想说明的是,首先,取消考试大纲,按课程标准范围命题,虽然学生学习的内容范围有所扩大,但这些内容都是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基而应该学的,这是学生人生的成长阶段应该付出的努力,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学业任务。其次,当下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主要不是因为学习的内容“多”,而恰恰是因为学习的内容“少”,考试内容过于单一、考试题型相对固定,使得机械重复训练和“海量刷题”成为一些地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不二法门”,使学生整天埋头于题海,模拟于不尽的考试,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心理负担。取消考试大纲,按课程标准命题,看似没有了考试“重点”,但实际上考试重点仍然存在,只不过从过去表面的“知识罗列”,变成了更加重视“能力要求”,这将促使学生从“应试题海”中跳出来,从单纯的书本学习走向丰富生动的生活实践应用,从机械被动的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求知,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方式转变。

  学生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使学生从过去简单的大量“做题”到引导学生“做事”,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学生对学习意义的内在认知,提高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积极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取消考试大纲,转变学习方式,减少教育教学中的机械重复训练,带来的必然是逐步降低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进而从整体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