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自办民工子弟学校19年:要让孩子们都读上书

发稿时间:2019-10-23 09:39:00 来源: 澎湃新闻 中国青年网

  他是受人尊敬的退休老教师,他是150多个孩子的老校长,他是全国十佳校长,也是贵州省贵阳市道德模范。走到人生的第79个年头,李连考早已获得了许许多多的荣誉,但他说:“我不是为了荣誉,我是为了这些孩子。”

  2000年从中学退休的李连考,因为心疼身边有2000多名适龄农民工子女没有入学,从而萌发创办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念头。近日,他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当时就想着能帮一个算一个。”

  19年来,为了这一个“心疼”,他投入178万元建立学校,拖着年迈的身体再次走上三尺讲台,从老教师成为上千名孩子的“老校长”。

  收着每人每年几百块钱学费,还提供免费入读的名额、资助困难学生,李连考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校训“负责”,尽全力把每一个因家庭困难而无法读书的孩子收进学校,教他们读书识字,让他们能够“飞到更广阔的地方”。

  让孩子都能读上书2000年,60岁的李连考从贵阳市清镇中学正式退休。但他却闲不下来,作为南明区社区志愿者,在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做人口普查时,一组数据触动了李连考的心:3600多名适龄儿童中有2000多名农民工子女因为教学资源不足、学费较高等问题未入学。

  这个数据让从教36年的李连考产生了一个大胆念头,他说:“我当时在想应该怎么解决这些孩子(的问题),想着想着,就觉得不如自己办一所学校,让那些没学上的孩子们能读书。”念头变成决心,李连考开始付诸行动。

  “当时家里人非常反对,因为我们就是普通家庭,没有多少钱,但看着这些孩子我又放不下。”对于家人来说,开办学校是一场持久战,李连考的行为无异于“精卫填海”。但他却没有想太多,“我当时就想着能帮一个算一个。”

  随后,李连考向教育部门申请了办学资质,拿出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款十几万元,在南明区笔山村租了简陋村舍,开办了笔山小学。从租借教学楼,到买书籍、教具,全部的花销都由他一个人承担。

  学校第一年就招收了1500多名学生,分为小学部和初中部,其中大部分学生为农民工子女。照顾到学生的家庭情况,每个学生每年学费只需180元,刚刚够解决10名教师的工资问题。年逾六十的李连考也再次走上讲台授课,教授数学。

  2002年,看到租住的老旧校舍存在安全隐患,李连考决定搬迁,“学生们的安全最重要,教学楼就一定要是好的。”在向银行借贷近80万后,李连考和当地村委会协商,由村委会提供土地,李连考出资建校,最终修建了宏宇小学。新学校不仅有崭新的教学楼,还配备了完善的教学设备、图书室。

  在宏宇小学的招生过程中,李连考发现有很多孩子因为家庭困难,放学后靠拾荒来解决生活问题。甚至有的家长连180元的学费都无法负担,等孩子学会了认字就不愿意再送来读书了,“还有一些被送回老家,就成为了留守儿童。”

  看到这些孩子带着对学习的憧憬走进学校,却因为家庭原因被迫离开,李连考又一次被触动。“好多孩子成绩优秀,但读不起书,家长也不重视,我看着就很难过。”想了没多久,李连考就决定在保持低学费之余,每年留出40个学杂费全免名额,提供给家庭困难学生。此外,他还提出,每个家庭如果有3个孩子读书,就有1个全免学杂费,“怕有的家长孩子多,不让大娃或女娃读书。”

  对于一些交不起学费的家庭,有人会劝在外务工的父母把孩子送回老家,到户籍所在地上公办学校能免学费,但李连考却从未劝过,在他看来,孩子能跟在父母身边成长,比什么都要重要。

  宏宇小学在李连考的苦心维持下,一年一年发展起来,学生有上千人,老师最多的时候有15名。尽管学生多,但相比于其他收费高、条件好的民办学校,李连考的学校常常会面临资金困难,有时拖欠教师工资,知道学校情况的教师们都很能理解,但李连考却总觉得亏欠学生,“有的设备我竭尽全力也买不起,条件就要比公办学校差一些。”

  2007年8月,新投入使用的学校不到5年就因城市建设被迫拆迁,而彼时的收入远不够还清银行贷款。家人都劝李连考趁此放弃办学,但他却坚持“不办不行”。学校被迁到了后巢乡的山上,租用一所学校的旧址办学。因为山上校舍容量有限,只能分流一部分学生,时至今日,李连考仍然觉得对不起这些学生。

  2010年又一次因为拆迁,学校最终搬到了现在的所在地。经过三次搬迁,学生也在逐渐减少,如今只有153名学生就读,但李连考仍然坚持40人全免学杂费,其他学生每学期只收500元学费。有时教师不够,年近80岁的李连考还坚持上讲台授课。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让孩子都能读上书。”

  宏宇小学校门 受访者供图

  希望孩子们都能飞到更广阔的地方

  如今的宏宇小学,学校不算大,也不算新。但每个孩子都穿着鲜艳的红校服,在白色瓷砖砌成的教室里念书。校门小小的,挂着一扇普普通通的铜制门牌。教室里有多媒体投影仪、黑板是新换的、各种各样的教学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

  倘若沿着明艳的花丛走进校门,便能看见漆成湖蓝色的墙面下那一张张纯真无暇的笑脸。对李连考来说,那些在工作日拾荒的孩子,望向他时的那双眼睛,让他挪不开。

  2011年,李连考曾在村子里见到两个拾荒兄妹,男生10岁,女生不过6岁,“当时看到他们应该是读书的年龄却在外面捡垃圾,很心疼。”询问后才得知,两个孩子因为家里没有钱,只能靠拾荒度日,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让他们不敢奢望上学。

  “你们想去学校读书吗?”两个孩子没有说话,但明晃晃的眼睛直直地望着李连考。“来,在我的学校可以让你们免费读书。”在李连考的资助下,这对兄妹回到了校园。如今,工作日遇到没有上学的适龄儿童就上前询问,已经成为了李连考的一个习惯。

  此外,去学生家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便给予帮助,也是李连考在教学之余必做的工作。学生熊建宫的家长告诉澎湃新闻:“我的弟弟妹妹就是在宏宇小学上过学的,当时老校长常常会来我们家家访,有时还会送来米、油之类的,让我觉得很暖心,所以把我的孩子再交给老校长,特别放心。”“老校长”是学生和村民们对李连考的称呼,而“放心”两个字是他们最多的评价。

  “学校给学生们提供免费的午餐,孩子经常回来和我说,妈妈我觉得学校的饭真好吃,我在外面工作忙,每次一听到孩子这么说,就觉得很放心。”在学生刘燚辰的家长看来,李连考是一个“很无私的人”,“他做的事情我们都看在眼里,一个人撑起一个学校很艰难,但老校长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学校里还会给孩子提供社会上捐赠的衣服和资助的东西。”她说,因为资金比较紧张,学校的桌椅板凳稍微有一些陈旧,但家长们都很能理解。

  19年来,李连考资助了数百名学生,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走上了工作岗位,还有一些学生返回学校成为了一名教师,像当时年迈的李连考给他讲课一样,给孩子们传授知识。

  有一位叫王静静的学生令李连考印象十分深刻,“她的父母离异,但是孩子很自立自强,努力刻苦,在学校里一直是第一名。”初一时,王静静写了一篇名为《时空旅人》的科幻文章,在当地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如今王静静已经远赴美国,却还没有忘记当初在村小里给自己讲述“心怀梦想”的老校长,仍常常和李连考联系。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飞到更广阔的地方,不让家庭或金钱成为他们追逐梦想的绊脚石。”这是李连考的梦想。他告诉澎湃新闻,学校里的学生都特别刻苦,几乎是100%的合格率,每个人都抓紧能读书的机会。

  但并非所有人的情况都像王静静一样乐观,有些孩子读完初中后就没有钱再继续念下去,对此李连考既痛心又无能无力,“我得先保证适龄孩子能够进课堂、学会识字,毕业的孩子有的连生存都无法得到保障,终归是学不出来的。”

  针对一些学习成绩优秀但家庭条件较为贫困的孩子,学校向社会招募了11人进行一对一的资助,这使李连考的经济压力小了不少,但他承认,这些远远不够,“现在每年在资助学生上就要花费7万左右。”

  从2000年办学至今,李连考已经为办学前后花费了178万左右,自己如今住的老房子都已经多年没有修葺。对于把养老的钱都投入到教育上,李连考表示自己没有怎么想过以后的问题,“我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成人了,我以后自有儿女为我负责,但这些孩子需要有人来负责。”

  年近80岁,李连考常常告诉学校的教职人员:“我现在已经年纪很大了,我不行了以后,这个学校该免费的一定要免费,不要让学校消失了。”这是李连考如今最大的念头。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