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樊未晨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专业名单。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师〔2017〕13号),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等2个专业通过第三级专业认证,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等34个专业通过第二级专业认证。另外,经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组织专家复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审定,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等26个专业通过第二级专业认证。
据了解,该认证结论有效期六年,自2019年8月起至2025年7月止。
“师范类专业认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改进’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开拓性且意义深远的工作,也是新时代提升教师专业化质量的撬动性革命。”著名教育家、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明远这样评价本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也有专家指出,专业认证不是只针对师范类,工科和医科等的专业认证工作比师范类的规模还要大,但是师范类是第一个全覆盖、三级体系完全、结果使用明确的专业。
应该说,我国师范教育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培养和支撑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推动了教师教育在专业化道路上不断前进。但我国师范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的阶段,有的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还过于单一,师范类专业建设还显缓慢,发展动力不足,不能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因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规范和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教师教育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项紧迫任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确实给师范院校带来了深层次的变化,比如南京师范大学,该校教务处一位负责人介绍,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使每一个师范专业相关人员都有一个抬头看天的过程”,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专业建设理念和认识的提高,推动和深化了专业负责人、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对于所从事工作的思考。再有,“把多年挂在嘴上的理念、理论、理想变成实实在在的教学标准和行为。”这位负责人介绍,随着师范专业认证的推进,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建立起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校的专业建设规划有效落地。
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负责人则表示,“认证让老师们有了更高的标准意识,现在不管是开新课还是调整原有课程,我们首先要考虑这些课程是否能够有效支撑毕业要求,是否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认证,让我们每一位老师的产出意识也更加明确。”以学校上学期期末命题为例,专业的老师都会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来命制题目,特别注意考试题目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有效支撑。
“这是师范教育的一场革命,”原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志勇说,专业认证引导专业切实在关注着“三个机制”的建设,一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目标课程改革机制,二是以素养达成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实施机制,三是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位学生说,学生们能感受到的最切实的改变就是课程教学、育人体系的变革,而且也为师范生们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日常反馈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深入展开,其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师范类院校,来自基础教育一线的认证专家普遍认为:师范类专业认证在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双导师指导制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密切了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的关系,是一项利在长久的工程,期望大力推进。
正如合肥一中副校长、教学名师方小培所说的那样:“师范类专业认证充分考虑基础教育利益方的需求,架起了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互联互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