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教学任务进校,勿挤压正常教学

发稿时间:2019-01-18 08:20:00 来源: 广州日报 中国青年网

  原标题:非教学任务进校 勿挤压正常教学

  有的部门希望“小手拉大手”“从娃娃抓起”,让学校协助开展专项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并让老师督促家长100%完成,给老师、家长带来负担之余,有时甚至会影响学校正常教学。

  在广州市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建议,应该尊重教育规律,规范非教学任务进校园的程序及内容,避免“面子工程”“政绩项目”影响学校办学。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桦琳、龙锟、廖靖文、魏丽娜、梁超仪、李波

  专项工作进校园 老师家长任务重

  “请家长们通过微信关注××公众号并进行投票”;“请家长们本周内完成‘××平台’学习及测试任务”;“请家长们与孩子一道完成××考试”……家有学龄儿童的许多家长都有以下体会:非学科教育的各种问卷调查、测试任务越来越多,一学期下来,微信又关注了好几个公众号,手机又下载了好几个平台教育APP。

  而对于学校老师来说,同样任务繁重,根据相关职能部门或文件的要求,每月发放的致家长的“一封信”就有2~3种,不少还要100%回收、存档、做台账以便上级部门检查,收发压力极大。

  这一现状也引起市政协委员刘素燕的关注。她经过几个月时间的走访和调研,在本次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规范非教学任务专项进校园的建议”提案。

  各类任务接踵而至 挤压正常教学时间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非教学任务专项进校园主要存在几个问题。首先是进校园的专项工作过于繁多,各部门下发文件,要求举办一次黑板报巡展、一次主题演讲比赛、一次知识竞赛、一场主题班会、一次签名承诺活动、一次主题征文比赛,上好一堂视频教育课,推出一批微电影、一批漫画动画、一批公益广告进校园等活动,要求包含主题班会课,并且有督导检查、建立台账、竞赛评比等,给学校和老师带来负担。”刘素燕说。

  刘素燕表示,中小学一学期只有20周,每周有一节主题班会(健康教育)课,教学大纲已明确了教育内容,但各部门的要求接踵而至,德育体系的主题教育就无法落实,很多工作变成浅尝辄止,甚至是疲于应付,越来越不落地。

  与此同时,一些“进校园”的专项内容也与孩子的认知年龄不相符。“比如税收宣传,只要告诉孩子‘纳税是公民的义务与责任’即可,一个人要到工作之后才需要纳税。如果还要办微电影拍摄、知识竞赛等活动,就成了不必要的负担。与孩子息息相关的内容可以开展深入一些的教育,但没有必要检查学校是否让家长100%参与。”刘素燕说。

  她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个现象:往往越是知名学校,“进校园”的任务就越多。

  非学科网上测评与不带手机进校园相悖

  “非教学任务专项进校园”也引发了其他矛盾。刘素燕指出,国家自上而下都在引导青少年手机的使用,也倡议学生不带智能手机进校园,但是非学科教育的网上学习、测评的东西越来越多,一方面倡议学生减少手机的使用,另一方面,网络作业、网络问卷调查不断加量,手机使用问题“矛盾”多多。

  在各种平台填写完、测试完之后,老师还需要进行检查。“如家长、师生一天的晨报系统、安全教育平台、禁毒教育平台、学生体测平台等不同的专题教育平台,除了规定的网上学习课时外,还要求100%落实,并进行排名和公布,甚至连老师、家长下载APP的使用率也要进行排位。需要学校、家长、孩子三位一体的参与、填报、学习、考试、调查反馈等,学校除了完成自己分内工作,还要联系家长、学生进行追踪,苦不堪言。”刘素燕说。

  建议

  刘素燕表示,这些教育进校园,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各部门各自为政,政出多头,千条线一根针,就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为此,她提出几点建议。

  一 尊重教育规律, 开展专项清理。

  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实行政府部门依法治教,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监督评价,切实规范清理非教学任务的专项工作进校园项目,该进的规范,不该进的坚决清理和制止,避免“面子工程”“政绩项目”,杜绝以“形式主义”应付“官僚主义”,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

  二 规范非教学任务专项进校园的程序、内容、手段、检查评比、效果验收。

  切实辅助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进一步精减文件和会议,减少对学校的各类考核、检查、评比,杜绝教师和学校“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无法集中时间和精力抓教学教研、抓教育管理的现象。遵循教育规律和区域教育实际,进一步制定完善学校教学教研、教育管理标准,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弱化监督行政性,强化指导专业性。

  三 完善广州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与使用。

  加快教育大数据和教育督导评估综合平台建设,促进教育数据资源的统筹、整合、共享、应用和开放。减少学校、家长反复填报数据,减轻学校现场迎评、迎检次数和台账记录,实行智能督导、科学评估,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打造广州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罗桦琳、龙锟、廖靖文、魏丽娜、梁超仪、李波)

责任编辑:聂俊文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