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新潮!学生创客拽着“新伯乐”创业

发稿时间:2018-11-07 05:4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学生当“老总” 老师来“打工”

  新潮!学生创客拽着“新伯乐”创业

  挑战杯大赛上新奇的展品引人驻足。陈凤莉/摄

  选手在介绍自己的项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凤莉/摄

  学生建议老师开公司?长安大学的李鹏飞还真做到了,老师愉快地接受了建议,而且让学生担任“老总”,自己来“打工”。如今,该团队的创业项目运用北斗系统布设监测点,对地质灾害点进行预警,监测精度已经达到了毫米级。

  在2018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赛场上,记者见到了师徒俩。李鹏飞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李家春长期从事地质灾害预警研究,对专业有独到见解,李鹏飞就建议老师一起开公司承接相关业务。

  “我同意了,以前也想过开公司,苦于没有时间。”李家春说,平时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还要做科研,没时间琢磨创业的事。

  之前,他的内心一直在“打鼓”,以往的科研成果多以报告形式呈现,建议一些地方政府进行地质监测,虽然有的学术成果获奖了,可是,是否真的能够实现监测,是否能解决问题?一系列问题,一直悬在心中,他心中也没有底。

  其实,很多学者也有类似的疑问。开公司并非只是为了单纯逐利,让自己的科研价值社会化,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是更多“新伯乐”追求的目标。

  学生创客成为“新伯乐”的“老板”

  有一个问题让李家春最担心,“公司万一倒闭了,会不会耽误学生的前途?”李家春说,学生如同自己孩子一样。

  如今的年轻人,并不在意工作是否稳定,真正在意的是,好的技术能否在市场上更受欢迎,关心的是成就感,这样的姿态和闯劲,让李家春很快打消了疑虑。

  2016年,公司开张了,学生成为“老总”,老师成为“技术员工”,西安微米防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虽然是“技术员工”,李家春知道学生没多少启动资金,自掏腰包进行投资。他不只是个好老师,也是学生们的“新伯乐”。

  对于一群拥有硕士、博士头衔的学生创客来说,最难的事情不是技术,而是日常的琐事。比如施工就是让他们颇为头疼的事情。他们要在地质灾害点上施工,需要往下打深孔,布设传感器。这些地方很陡,有的边坡就有七八十米。

  “为了节省施工费,我们就自己购买、搬运水泥和砂石,自己当小工。”李鹏飞说,自己学过材料学知识,知道混凝土配方,现学现用书本上的知识。初创阶段,虽然很辛苦,但是也很充实。

  这群新创客并没有白吃苦。今年2月19日,G108周至段公路瞬间被摧毁,3万余方土石崩塌而下。早在5天前,该团队发出红色预警,及时封闭了道路,避免了重大损失。团队成功地预警了灾害,让团队成员欢欣鼓舞。

  “之前传感器报告位移发生了1米多,我综合判断暂时塌不了,就没有让封路,直到位移3米左右,我们才发布了红色预警进行封路。”李家春说,真刀真枪地解决实际问题,让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李家春打开手机,点开自主研发的软件,布设在各地的传感器,每隔10分钟就传来地质变动的信息,汇集成曲线进行数据分析。

  技术过关了,这群学生创客发现不懂市场规律就会“吃亏”。之前,工程进度干得很快,垫资较多,但是难以回款,影响公司运转。后来,他们经过摸索后发现,不能“傻实在”,要根据市场调节进度,避免小团队的资金青黄不接。

  李家春直言,公司成立之后,对自己的研究有很大的推进。“数据的积累是最宝贵的,如今我拥有几十个项目的数据,科研的进展也加快了,给学生讲课的案例也丰富了许多。”李家春说。

  作为“新伯乐”的李家春被学生拽着跑,这样的状态,他感觉挺不错。

  “新伯乐”超越传统老师角色

  来自唐山师范学院的22岁本科生王晓虎也当上了“老总”。刚上大学时,因为家庭困难,他曾经为学费发愁。班主任李敏贤和丈夫是他的“新伯乐”,邀请他加入研究PVC材料(聚氯乙烯)热稳定剂科研团队,一起工作。

  “失败的次数太多了,全天泡在实验室,比如考察一种原料与酸的反应时间,各种温度就要逐一去试。”有时候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王晓虎感到非常焦虑。

  2017年,团队的技术相对成熟,他们就成立了公司,王晓虎从科研员转变为“老总”,团队人不多,五六名学生,再加上几名工人。王晓虎与李敏贤的关系也从师生关系,升级成为合作伙伴关系。

  “刚开始时,我的角色更重一点,不过基本上谁说得对听谁的。”李敏贤介绍,团队虽然小,但财务、技术、市场的分工基本齐全,目前企业也开始营利。

  学生的话语权究竟有多少?王晓虎说,比如在收入分配上他这个老板可以说了算。他强调,团队中已经做好相关的分配制度安排。当问及个人收入情况时,他有些“神秘”,一再表示:“这并不方便透露。”

  如今,王晓虎已经到了大四,正在面临人生选择。他坦言,还不确定是否会继续做这个“老总”,但也感谢老师对他的器重,给予他莫大帮助——“新伯乐”的技术是创业的核心条件,分量举足轻重。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大赛涌现的一批“新伯乐”,有足够的胸怀让学子们折腾,学生创客也有足够自信与“新伯乐”合作,他们之间因为创业纽带的新式连接,超越了传统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亦师亦友的关系。

  “新伯乐”分享个人资源与学生共赢

  学生与老师如何分工?“老师主要是提供技术支持,客户具体有什么需求,我们学生具体来负责对接。”南昌航空大学的选手朱丁亮介绍,本次大赛中他带来的是无人机高精度勘测系统,他所在的公司2016年成立,掌握了核心技术,拥有24项专利。

  从普通老师到“新伯乐”的距离有多远?作为学生创客的朱丁亮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愿不愿意与学生共享资源。

  “当我们说没有遇到困难,或者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困惑时,老师会‘批评’我们,这是关心我们的一种方式。”尽管他的老师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可是学生团队遇到困难,依然古道热肠,非常愿意拿出自己的社会资源,甚至还会拿出个人的钱,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记者采访发现,“新伯乐”之所以受到学生创客们的欢迎,最大的特点是愿意拿出实打实的个人资源,为学生的成长“付费”。当然,在双创时代,“新伯乐”与学生们的深度合作,也可以产生额外收益,前者提供科研成果,后者开拓市场,往往一不小心就创立了新的企业,在商业上取得成功。

  在大赛现场,记者遇到昆明理工大学85后教师胡寅,他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已经指导学生创业项目近6年了。

  在他看来,与学生一起做项目,一点点帮助他们改进项目的时候,也是自己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