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譞:西藏一年,情不知所起,而一往而深

发稿时间:2018-08-20 12:37: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20日电(通讯员 洛桑晋美)齐譞,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英语专业,2014加入清华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本科毕业后赴西藏军区拉萨八一学校支教一年,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齐譞

  打开齐譞的朋友圈,浓烈的颜色铺面而来。那湛蓝如湖水的天空,那纯洁如丝绸的白云,炫目的日光,连绵的雪山,让人心醉。在齐譞的镜头下,层林尽染的秋天在雪域高原上铺排开来,像一幅油画,诉说着她与这片圣洁土地结下的不解之缘。

   西藏支教梦是何时生根发芽的,齐譞已经不记得了。大抵世上最令人痴狂的事,都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去支教,就是一种情愫

  在大学期间,齐譞做过大大小小的各种志愿活动——APEC志愿者,中美支教,海淀环卫所支教,国家图书馆服务,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大会……加入第六期“薪火班”后(“紫荆志愿,薪火相传”,清华大学志愿者骨干培养计划——简称“薪火计划”,旨在通过为期两年的“因材施教”,为中国培养具有公益服务精神的领军人才),她体验公益、参访调研、实践锻炼、强化自己对社会公益现状的认识与把握,内心的公益热情与社会责任感也不断被激发着,她听到心里逐渐明晰的一个声音——去支教!但这一次,这一个选择并不一样——为期一年,地处偏远的西部,西藏支教带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那一届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总共有七人选择了西藏作为支教点,这七人中,齐譞是唯一的女生。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西藏生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高原气候高寒、缺氧,支教生活忙碌、孤单,她生过病、流过泪,但说起后悔,却从未有过。

  齐老师,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刚到八一校的第一个月,支教对齐譞来说只是一项喜欢的任务。她形容自己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支教机器”,可以每天兢兢业业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一丝不苟地完成工作。对支教,或者说教师这份职业,毫无其他的特殊感情可言。

   这一年,她担任初一、初二年级四个班的思想品德老师和一个班的历史老师。思想品德课的知识乍看上去通俗易懂,但要想让学生在这个年纪就完全消化和理解,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每节新课之前,齐譞往往都要花费一周的时间进行构思,三到四天的时间进行备课。先认真钻研教材,反复揣摩书本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了解知识的结构与逻辑,勾画重点与难点。然后就开始了头脑风暴,搜索脑海中能和授课内容相联系的有“噱头”的故事和段子,增强课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齐譞在教授初一思想品德课“丰富多样的情绪”

  初中教材的知识性并不强,为了吸引学生,她会在课堂上加入很多和教材知识非常贴近的新故事。学生们爱走神,自觉性不强,她就把品德课上成实践课,把课堂气氛带动的活跃与热闹;学生们不爱干巴巴地背知识点,她就给他们搞历史知识竞赛,利用学生的好胜心与新鲜感,调动他们的注意力与积极性,学生们和她的配合也变得越来越默契。

   齐譞喜欢在日记中记录支教生活的点滴,她会为孩子们的散漫懒惰而着急上火,又为收齐一次作业而欣喜不已。她发现,支教成为了她生活的全部,变成了一份她热爱的工作。一年下来,四本教案,现在翻开来看看,上面的灵光一现和师生互动,都能拉她回到当时的课堂,让她回味那一节节精心设计过的课上,学生带给她的惊喜。

   虽然学生调皮得不行,但是谈及他们,齐譞的语气里满是温柔与骄傲。

  谈支教,我与学生共同成长

  一年不长,谈起在西藏的酸甜苦辣,让齐譞终身难忘。

   支教初期,作为一名任课老师,她会习惯性地用学生的成绩和课堂表现去衡量他们,至少这两个方面占了很大一部分。“我有一个学生叫邓世鑫,成绩倒数,课上没什么突出表现,但是不捣乱,也不讨人嫌。我教200多名学生,最开始能记住他的名字只因为他坐在离后门最近的位置,要随时关门。我既不批评他,也很少表扬他,我把这类学生统称为——路人学生。”

   一次偶然的契机,齐譞成为这个班的班主任。带班之后,她才知道,邓世鑫是班里的劳动委员。每天到校最早,回家最晚。“说实话,那几周的卫生没有他我绝对会崩溃。”她开始从学习之外的另一面了解这个学生,他特别热心,特别负责,很有组织能力而且很喜欢表现自己。晨读之前,他会熟练地安排好同学们进行打扫。教室和楼道,公区和卫生间,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可是卫生总负责,我不管,谁管呢?”他会告诉齐譞今天谁没有来,谁迟到了,谁不好好做卫生,甚至会主动提醒她:“齐老师今天是周五了,大扫除要洒消毒水;齐老师,做操的时候得关灯开窗户;齐老师,放假的时候要把投影仪套起来……”在卫生工作上,他反而成了齐譞的“老师”。

   渐渐地,齐譞发现,学生的成绩对她来说反而成为了最不重要的那一项,因为有比它更宝贵的闪光点等待她去发掘。几周的时间,给了齐譞一个契机去深入观察每个同学在学习之外的另一面。她渐渐明白了,学生们是不断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通过另一面的接触和了解,她很清楚他们为什么会出错。她甚至开玩笑地说:“在我布置某项任务之前我知道,谁会完成不好它,出了问题问都不用问就知道谁又调皮了,谁又偷懒了。我也不再需要通过什么惩罚来教育学生,我会找到适用他的方法轻松地解决问题。”

齐譞和学生们在操场上的合影

  带班这几周,齐譞形容就像“打仗”一样,每一刻都是紧绷着神经,是一年之中最“痛苦”也最“幸福”的几周。只要学生在校,哪怕是再小的问题,也是班主任的责任。“就像我自己养了三十几个孩子一样,操心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家长喜欢半夜给我打电话聊学生,有的学生下午没来上学要和家长一起出去找,甚至还要帮着学生解决他的家庭问题……很多都是我从未想到过的。”

   但当老师的意义,就在于此,并不是一味“讨好”学生来获取他们的喜爱,也不是让学生屈服于教鞭的“淫威”,当老师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发现他们身上无限的可能性。

  谈未来,愿为春雨,润物无声

  支教之前,齐譞总喜欢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教育,这一年给了她一个机会让她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品味。对于学生来说,上大学之前,教育可能约等于学习,当老师则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除了知识,更多地是要去发掘每个学生的可能性,很多潜能和亮点学生自己或许并不知道,但是老师们完全可以去培养。所以在这个阶段,发现可能性或许比教授技能显得更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我可能只是一年的过客;但他们对我来说,却是终生的牵挂。”

   西藏一年,齐譞深入到当地的教育一线去工作,既看到了惊喜,也发现了问题。从老师变回学生,她选择了教育研究院,继续从事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她希望,作为一名教研院的学生,她可以通过更加专业的学习,更加系统的训练以及和各位同学思维的碰撞,让自己能够把这些问题看得透彻、明白,也期待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她曾无数次地思考“什么是教育?”对于她来讲,教育,就是让学生能够定义属于自己的“幸福”,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有能力去实现他们的“幸福”。

   很多人问她:“你以后想当老师吗?”齐譞的回答是肯定的,是的,她希望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去延续梦想,去履行承诺,去担负责任。她很喜欢和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是深入骨髓的喜欢。看着学生们一点点进步,成就感也充盈了她的生活。于齐譞而言,教师不再是一项任务或者一份工作,它已然成为她崇敬的事业。“我愿意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接近这个梦想。”

   西藏的一年支教时光是齐譞人生路上特别的一段经历,她还很年轻,还有很多想法,还有大把的好时光去用智慧、用炽热的心改变世界。

   拉萨可能真的有歌里唱的那种神奇力量——“你根本不用担心太多的问题,她会教你如何找到你自己。”义无反顾,随着心走,找到最真的自己,齐譞可以自豪地说,她做到了。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