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聚焦中小学竞赛乱象】中小学教育应当崇敬朴素和简约

发稿时间:2018-02-13 16:31:25 来源: 人民论坛网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当前,各类机构组织的中小学竞赛和培训异常火爆。中小学教育远离了朴素,忘却了本应坚守的学校生活的简约以及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的纯粹。如何让中小学教育回归朴素和简约,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特级教师林卫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不知何时起,中小学教育远离了朴素,忘却了本应坚守的学校生活的简约以及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的纯粹。追求奢糜、豪华的办学成了常态,校长的能力体现在如何争取特别的政策上。优势资源多的学校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忘记了“自己活,也要让别人活”这一底线,更谈不上自觉地用甘地所说的“生活简单,别人就能活命”来取代自由主义和自私自利。

  现在,应当是重新审视“朴素”对于办好中小学教育的价值的时候了,有必要让朴素的教育情怀注入所有中小学办学者的血液。

  好的学校,在于“学校品质”

  几年前,我在四川看到某县一所城乡结合区域的学校,虽然办学条件简陋,但学校朴素而有教育内涵的校园布局,对“留守儿童”富有爱心的一系列照顾和保护的管理设计,学生参与学校的劳动和在校园里跑操等散发出的“精气神”,以及在课堂中刻苦学习的表现,让我十分震撼于这所学校充满优秀品质的特别气息。见到校长时,她向我介绍她的办学理念,让我坚信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教育家,应当是在离孩子最近的那些朴素而真实的小规模学校中,并不都是那些坐而论道者。

  相比之下,北京有些学校几乎所有能远视的地方都装了大屏幕,甚至连卫生间也装上电视屏,然后再教育孩子低碳生活和节约能源。离开了内在的信仰和价值追求的学校教育,最终将沦为自说自话和言行不一,聪明的孩子将会以远离的心态,看着大人们的表演。

  学校刻意打造的特色和外观高贵的品质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只有争取足够的财力才能办出好的教育。校长再也没有心思做那些基于朴素情怀的对学校教育品质的追求,转而研究如何更机智地献媚于权贵、更多地为学校争取特别的政策,用“奢糜、豪华以及形式主义”打造学校的荣耀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就和更多的政策支持。

  这几年,北外附校以“确保每一个学生(而不只是某些学生)成功”价值观统一思想,努力画好三个圆圈:教育的本质指向(人的生命成长),教育的技术和智慧(课程、学科、课堂教学以及德性养成),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现实并提供个别化的教育服务。学校经常向教师灌输作为教育者的信仰:教育者是向所有学生的未来宣誓的,要敬畏并回应心中那个伟大的“神灵”——使所有学生(并不只是某些学生)发生对人生有益的变化,努力提高学校的全面教育实力。

  学校的教育实力,关键在于拥有“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做正确的教育”这一学校品质。“做正确的教育”,是一种价值标准,既包含短期也包含长远,既包含现实也包含理想,既包含功利价值也包含道德价值。办好学校,需要何种价值,需要坚守何种教育道德,需要何种学校品质,都贯穿和落实在“做正确的教育”之中。

  好的教育,在于“教育良知”

  李镇西老师说,“朴素”比“特色”更美丽,“良心”比“品牌”更珍贵。在这个浮躁而喧嚣的时代,更要遵守常识,遵循朴素,坚守良知。教育从来就没有捷径,更没有“亩产万斤”的神话。教育就是每天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和孩子们谈心……这就是“朴素的教育”。

  北外附校提出,“美德养成与精神修炼”是学校每日必修的课程。美德是一种可拥有之物,它们可以被习得,可以通过积善成德的方式来习得和践行;美德最好要在强健的、快乐的关系中学会,很少有快乐和幸福感的孩子会变得粗暴、残忍。“我相信是道德教育把孩子们教坏了”,尼采这句话说得虽然有点极端,但是,我们应该承认某些形式的道德教育的确把学生教坏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失败,常常是在内容设计上出了问题。

  善良是美德的核心元素,要让学生模仿善举来学会“善良意味着什么”,让学生成为一个善良人,不仅关涉到理智和道德的发展,也关涉到养成一种讨人喜欢的、有机整合的个性。要培养学生维持关怀关系的能力,明白被关怀的意义,然后教给他们关怀他人。让学生懂得“珍贵的伙伴或朋友能够帮助自身成为更卓越的人”,掌握一种可靠而又友好的方式,以建立珍贵的同伴关系。

  教育并不只是鼓励人人都去做强者,而更需要一种积极的关于生活、生命的情绪。积极的情绪是经由与大自然的亲密经验接触中产生的,像是凝视阳光下的草原或一处平静湖泊的宁静感、落日的美感、高山的巍峨感,以及暴风吞噬大海产生的敬畏感。学校要有与精神修炼相关的设计,从而给学生提供精神修炼的“星星”,慢一点、从容一些,打造淡定和宁静的学校生活,以能够引导学生走向富足的个人生活和更慷慨、更理智的公共生活,学生的精神境界也会变得更加成熟。

  好的课程,在于“伟大魅力”

  学科教学的本质是做“学问”,“学问”需要宁静之中的专心,一方面教师的讲述要体现出“那个伟大事物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让学生的学习发生。学科课堂教学应当重新去寻找朴素的价值。

  课堂教学要向学生揭示那个“伟大事物的魅力”。不管教师的教学方式如何,教学组织形式如何,最重要的事是如何把认知对象的“伟大事物的魅力”作为课堂教学的聚焦点。这种聚焦更多不是表面上的,而是深刻的、融入式的。例如,当我们看一出好的戏剧时,就好像自己的生命被搬上了舞台,虽然并没有亲自参与演出,但已经有亲临其境的体验,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并与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北外附校是一所包含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国际课程项目的学校。北外附校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教育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学校生活应当是家庭生活的延续,而不是与儿童原有的家庭生活经验的突然剥离;真正让儿童连接社会的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而不只是安静地坐下来学习那些枯燥的学科课程。小学学科学习的起点在于社会经验的反映和阐明,它必须产生在经验之后,学生活动的时间和范围应当多于静态的学科的那些事,走路、坐立、饮食、喝水、排队、集会、倾听、与人主动打招呼、开关门、做游戏、同伴相处、基本的生活自理等,都应当进入“课程化”的学校设计范围,学校不应当只关注学科知识,“活动作为课程的形式”与学科课程一样,应当是学校首先关注的核心。

  目前对于儿童学科教学的最大困难是:所有资料都是以纯客观的形式提出,或者作为儿童能加于他已有经验之上的一种新的特殊经验。其实,学科教学之所以有价值,是在于它给儿童一种能力去解释和控制已有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科为儿童提供的是更容易、更有效地调整经验的工具。

  因此,随着学校生活的深入,那些微型的“关于活动的课程”应当衍化为烹调与饮食、宿舍整理、手工、科技制作、电影拍摄以及其他学科实践活动等“正式的课程”。在理想的学校课程中,这些科目并不一定要先后连贯,因为,这只是生活的一种表达,一切生活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的一面、艺术的一面以及相互交往的一面。教学的进度不在于连贯性,而在于对经验的新态度和新兴趣的发展,教育是经验的继续改造,如果非得搞出一个其他的目标和标准,便会剥夺教育过程的许多意义,从而导致了人们在处理儿童问题时依赖虚构的和外在的刺激。

  中小学教育的顶层设计,需要有这样一种导向:规模必须控制,小而精才是中小学总体布局合理化的发展方向;建立朴素并且生态化的学校规划,“朴素”甚至简约应当成为校园建设的主旋律;打造宁静的学校生活,营造认认真真的教学与学习的氛围;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更多的幽默和艺术感,校长管理学校应当有“幸福先于优秀”的观念,支持教育工作者的自由和“慢节奏”,以使中小学校能够成为远离烦躁的“圣地”。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