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不拘一格,“催化”更多青年人才

发稿时间:2017-08-14 08:59:54 来源: 解放日报 中国青年网

  

  

  丁奎岭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暨上海科技节的开幕式上走红毯。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丁奎岭,与化学缘分不浅。与他有着相似读音的“喹啉”,正是一种有机化合物的名称。

  小时候的理想是做木匠

  15岁考上大学,29岁成为河南省当时最年轻的正教授,47岁当选中科院院士。这样的人生轨迹,对于1966年出生在河南商丘永城的丁奎岭来说,是当初从未想过的。

  丁奎岭的母亲是一名农民,父亲是一名粮店会计。一到农忙时,大人到田里干活,小孩则在后面帮忙。熟稔各种农活的少年丁奎岭,那时只想着长大了能吃上商品粮就好,学业不成就做一名木匠。

  读寄宿高中时,他每周回家一次,来回步行14公里土路,每次不忘捎上家里自制的咸菜。

  被郑州大学化学系录取,成了恢复高考后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这些对丁奎岭来说,都是在懵懵懂懂中发生的。第一学期末的无机化学考试,他考了97.5分,是全年级120多名学生中的第一名。这个被他誉为“里程碑”的分数,第一次给了他在化学上的自信。

  黄鸣龙还原反应,是大学化学教科书中唯一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反应。黄鸣龙,正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在丁奎岭心中,上海有机所是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最高殿堂。

  1998年9月,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访问学习的丁奎岭决定回国发展。在向上海有机所投递申请一周后,对方承诺给予副研究员职位,提供50平方米的过渡住房。但早在1995年,丁奎岭就已受聘为郑州大学正教授,家里的住房也宽敞得多。这样的落差对于很多人来说难以接受,但他觉得自己确实还需努力。在东京的那一年,他基本上就是在实验室度过的。

  让他至今心存感动的是,回国当天一场台风刚过,当时的所长林国强院士深夜亲自前往机场接机。这一“传统”,后来在丁奎岭做了所长以后,依然坚持至今。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