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华大学的本科生招生有不少值得大家关注的内容,简要概括就是大、新、更。”今天,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刘震、人文与社会类首席教授刘涛雄、世文学堂班首席教授颜海平做客人民网教育频道2017年高校招生办主任系列访谈,为大家解读招生新亮点。
刘震在访谈中介绍说,“大”指的是大类招生管理和培养。在前期清雅书院实体化和机械学院大类招生试点基础上,从2017年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培养和管理,纳入本科招生的所有专业将整合为包括能源类、人文与社会类等在内的16个大类。学校专门成立了大类培养领导小组,邱勇校长亲自担任组长。校长强调,大类培养实施要为学生创造更加充实、高效、阳光的学习生活,让他们更有获得感。
“新”指的是新增两个本科培养项目,即新增人文与社会类社会科学学院的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项目、外文系的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加入清华学堂人才计划。刘涛雄表示:“对于一所综合性的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没有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很难称得上是好的综合性大学。”颜海平认为:“如果理工是立强国之路,文化就是立强国之本。在世界的舞台上如何立足,人文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也是任重道远的。”大类招生、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加强通识教育,人文社科类教学的诸多内容正是通识教育的核心,加强人文社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意义不言而喻。
“更”指的是清华大学正在朝着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目标奋力迈进。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清华大学也将全面深化全球交流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更好地连接中国与世界。刘涛雄表示,清华大学会努力塑造学生,使他们心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提升学生跨文化协作和领导能力,并夯实学生多样化的领域和背景知识。不论是新增的学科还是既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奔着这一目标在努力。
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今年清华大学招生的新变化是向这一目标的迈进,也是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响应。刘震认为,这些变化无论是从历史上清华的传承,还是从当下清华的承担而来说,都是非常自然的一个决定。这些变化会让清华变得更美好!”
新闻链接
新增本科培养项目: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
据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类首席教授刘涛雄介绍,相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在国际组织里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而言,国人在重要国际组织里承担重要工作的人数较少。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本科项目是清华大学今年非常重要的战略性举措,既服务于国家战略,也是对全球化时代的回应,这是清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本科项目有三点非常重要的特色,一是塑造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在培养中会要求了解世界历史,国际社会、国际组织的来龙去脉、运作机制等;二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协作和领导能力,去国际组织工作时面对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但没有陌生感,反而具有出色的谈判力、领导力;三是夯实多样化的领域和背景知识,在国际组织工作仅语言过关还不够,更要掌握相应领域的背景知识和过硬的本领。
新增本科培养项目: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
据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首席教授颜海平介绍,世文班的培养体制是首席教授责任制,这一体制是用通专融合的理念,以最创新、最前沿、最高标准的要求来制定的。
它的指导原则是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厚基础指的是双语养成,以及内涵的跨文化能力,是一种能够跟不同的文化、文明逻辑相遇、交流、交锋、交融、谈判的能力。重实践是指在中国和世界巨大的变化中,清华大学的外文人文学科人才的培养要取得历史性拓展的变革。求创新,就是这种变革不是顺行着外部压力,而是主动而且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