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少女作家”的破格战争

发稿时间:2017-01-05 08:22:44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杨玲玲是谁?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名字有些陌生。

  但如果回到2009年的浙江桐乡,你将见证这个彼时13岁的初一女生“一夜成名”:当地媒体惊讶其“六年级写成7万字婚恋小说”,省外报纸赞她可能是“下一个张爱玲”,中央电视台也闻讯赶来。热度持续到2013年,她高喊着“要么当作家、要么做乞丐”现身东方卫视,她的“未来”被嘉宾升级为或将成“下一个诺奖获得者”,当这个学习成绩不佳的高中生歪着头说出“我要退学”时,嘉宾惊呼“她在战斗”。

  杨玲玲最终并未退学,但她所在的桐乡二中已然轰动。在一些教师看来,杨喜欢“表现”:会主动把文章给教师“提提意见”,曾想在学校办专场讲座,甚至高一就希望破格当文学社社长。

  事实上,“破格”正是杨玲玲杀入这所高中的“秘籍”。2012年,她的中考分数仅过职高线,可开学不久,这个“少女作家”直奔教育局,此后命运反转。

  那一年,韩寒已退学12载,并在两年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蒋方舟刚拍完清华大学毕业照,准备赴任《新周刊》副主编;再过一年,《小时代》即将上映,迎接又一轮口水战的郭敬明也步入而立之年。人们不自觉地将他们视为杨玲玲的成长参照。

  故事的结局并非喜剧。今天,杨玲玲没有叱咤文坛,可依然“迷恋”着“破格”——两度高考,她试图凭文学特长申请读本科,均止步大专;当被四川某“985”高校拒绝之后,她怒而网上筹款,欲提起诉讼,但应者寥寥。一些支持者也开始反对她。

  写婚恋题材的小学女生

  2008年秋天,浙江一家都市报开始时不时接到一个小学六年级女生的电话。“她老告诉我们自己写了一篇小说。”当年的采编人员赵小斌记忆犹新,女生寄来了钢笔写的文稿,可编辑部的判断是,这算不上什么新闻,“小学生写小说不稀奇,那也不是什么惊世之作。”

  电话断断续续“纠缠”了报社一年,每次少则几分钟,多则两小时。来电者是杨玲玲,起初她有些不好意思,但打久了,就感到此事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她尚不谙人情,未觉此事唐突,只认为“自己写得不容易”,而“编辑阿姨很耐心”“像妈妈一样”。

  不过,当赵小斌看到小说时,确实多少有些意外。小说名为《星路》,全文7万字,书中的女主角一路读书、成年、成为明星,但在杨玲玲的设计里,她又遭遇潜规则,最终黯然死去。这个“乳臭未干”的少女,写生死,写商战,写婚变,甚至叩问成人世界:“面临离婚时,婚姻不再是避风港。此时,岁月只给了你两个选择,一是坚毅的退出,二是无谓的继续。你选择哪个?”

  小学生写婚恋题材?赵小斌提炼出了这个新闻点。这一消息在2009年11月迅速“走红”,各大门户纷纷转载,各媒体随即找到了郑渊洁及大学教授点评,并挖掘网友观点,“干得漂亮”“说不定就是下一个张爱玲”的评价纷至沓来。一月后,“‘杨玲玲现象’在全国教育界和文学界引起震动”直接成了大标题。

  杨玲玲此时已读初一,不善言辞。早前,为了迎接在她看来颇为“隆重”的采访,她特地把小说手稿誊抄了一遍。

  一夜成名无疑突然。见媒体屡提张爱玲,从未读过其著作的杨玲玲翻起书来,并自认为两人“命运相似”:张是晚清名臣后代,家道中落;杨生于农村,幼年家中经商失败,父母被迫打工,而此前,她最受宠爱,老屋家具齐全,在她心里“跟小洋楼似的”。

  这个敏感的独生女始终记得,小时候离家不远有池荷塘,父母常带她去玩。“后来爸妈再也不让我去了。”她把手缩进袖口,仿佛在悼念一个“沦陷地”,“因为生意失败后,那里被别人承包了。”

  家境起落被她视为作品早熟的理由。她疯狂写作,有时甚至写到夜里两三点,并一度贫血。

  母亲周国英起初并不知道这些。她反复叮嘱女儿,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以后要找个正常的工作,至少得读个本科。

  平静显然被打破了,尤其是央视到来之后,热闹飙至顶点。从未谋面的干部来了,亲友之间相互打听着,央视采访当地媒体“如何发现杨玲玲的”,当地媒体也采访央视“为何过来采访”。央视编导透露,他们在讨论“早熟少年”类的话题,刚采访完彼时火遍全网的“少年演讲帝”杨心龙。

  当地网络论坛开始连载《星路》,那是杨玲玲有时放弃学习时间,跑到亲戚家逐字敲打的。网友遗憾,作品并不完美,但又惊讶,小学生之作,已属不易。

  “女儿走上了邪路”

  初中生杨玲玲的文学讲座都办进大学了,但在父亲杨建明心里,“女儿走上了邪路”。

  即使是公开场合,这个48岁的乡村修理工也不留情面。在一次电视节目上,主持人问他怎么看女儿写作,他直言“很气愤”,一脸阴沉。

  思想传统的杨建明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写作是零食,学习才是主食。”他本不乐意上此节目,只是编导“杀”到他家取景,软磨硬泡说“不去就白拍了”,他才就范,“我实话实说,不替她吹牛”。

  这让杨玲玲至今懊恼,在她看来,这本应是一期介绍“天才少女”的节目,却拍成了“家庭矛盾调解”,她甚至在现场顶撞父亲称要退学、专门写作。杨玲玲建议工作人员不要播这些,对方安慰她说“这样效果挺好”。

  退学并非气话,杨玲玲这个想法萌生于初二。事实上,相比于在媒体密集露面,校园里的杨玲玲略显孤独。在一些同学眼中,她内向、神秘,看似比同龄人成熟,好友极少,曾一度坐到教室最后一排、独自一桌。连朋友也说,她在班上的存在感不是太强。

  文学成果让更多同学愿意与她说话了,但她觉得,这不是“纯真的友谊”。彼时,“玛丽苏”式言情最受热捧,而商战、婚变离校园太远,许多接近者其实并无兴趣。

  杨建明对这份骄傲不以为然。在饭桌前,他一边坦言从不夸女儿写作,一边澄清“真相”:女儿并不冒尖,媒体仅是猎奇“小小年纪写成人题材”而已。只上过初中的他认为:“跟媒体打交道,没好处,分心。有意义吗?把学习搞好再说。”

  的确,杨玲玲的成绩在中游徘徊,数学“最惨”,好友回忆称“基本是倒数,有时套用公式都不会”,语文虽好,“其实也就作文好一点”。在这里,她没有光环。

  与中国大多数中学一样,在那个由3所农村中学合并而成的初中,分数是整个校园的衡量标准。老师将中考挂在嘴边,学生紧张备考,父母追问排名,“所有人好像都在告诉我,读书才有前途”。

  杨玲玲接受了这个“丛林法则”,中考前一个月,她走进副校长倪洪亮的办公室求助:某次数学测试,她只考了36分,而满分是150分。

  “你一直是拿很多奖状、荣誉证书的,不可能只这点分数啊。”在杨玲玲的回忆里,这名既教数学也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如此欢迎她的“投诚”。

  此后每个周五,倪洪亮都会在办公室见到她,对于数学问题,倪一一解答。中考时,杨玲玲的数学居然多了60来分。可这仍不足以扭转败局。

  “我不如韩寒那样叛逆。”杨玲玲发现,自己难以在搏杀中胜出,直至一则新闻让她看到另一片战场:从2010年起,四川某“985”高校开招“双特生”,即3个方面的“奇才、偏才和怪才”——“在某一学科领域有特殊兴趣、爱好和特殊专长、潜质的,在某一学科领域开始崭露头角或已取得一定成绩的,对一些冷僻、人才稀缺的学科领域有一定程度深入了解、有一定独到见解的”。

  文学使她坚信自己未来可突破分数限制、跻身名校。在孤独的中学里,这被她视为出路。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