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大学生手写家书:感觉是心灵的寄托

发稿时间:2016-12-30 11:17:00 来源: 人民网-教育频道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关工委的老师跟学生们谈心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外景 通讯员供图

学生给爸妈写家书

  在用手机短信、电话、微信、QQ等联系十分便捷的今天,你有多久没有给自己最亲近的人写一封家书了?现代快报记者获悉,南京科技职业学院自2011年起,连续6年鼓励刚入校的大一新生给自己最亲近的家人写一封家书。老师们说,这是异地求学的孩子舒缓思乡、离别情绪的一个出口。同时,通过这种静静思考、慢慢书写的方式勾起学生心底最温暖的爱。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子全表示:“家是一个人获得心灵慰藉的港湾。通过书信互动,让学生在遇到成长烦恼时,有最坚定的支持和依靠,这也是学校探索家校共育的模式之一。”

  通讯员 邹茜茜 秦媛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黄艳 俞月花

  95后大学生的家书

  在南京一切都好,藏族姑娘写信报平安

  藏族女生扎西曲珍是2016年入学的大一新生,学习会计专业,她的家在拉萨。第一次离开家乡,扎西曲珍说,自己有一阵子不太适应。

  入学后,她给远在西藏的爸妈写了一封信,说了自己初入大学的小小烦恼:“我很担心和同学们合不来,说不上话。可是,第一次与他们相见时,他们就无比热情。他们问我西藏的一些风景和习俗,同时也告诉我江苏的一些事……在这里,我们的友情一天比一天加深。”

  在信的最后,扎西曲珍写道:“虽然我离你们很远,但请你们相信,我就是一只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多远,那手中的线是属于你们的,我知道这线上颤动着的是你们心底的每一份牵挂,我与你们相距的每一米,承载着我对你们的思念。”

  这一声妈妈,在家书里喊出

  王剑雄是2015年入学的化工系学生。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爸爸和现在的妈妈是后组建的家庭,但给他的爱一点也不少。

  王剑雄在2015年开学后写了一封家书,在信里把不好意思开口喊出的一声“妈妈”写了出来。他写道:“桂花阿姨,其实在我心里,你早就是我的妈妈了。我就是叫不出来,希望你不要见怪,你对我很好,从你身上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懂事的他还在信中宽慰爸爸:“儿子知道你为了我,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爸爸,放心吧!总有一天,我会带着您和桂花阿姨,还有我心里的那个她,一起去您一直心驰神往的香格里拉。”

  王剑雄说,直到现在,他还是会写家书,“感觉是心灵的寄托”。

  原想离家高飞,却在父母离开后哭了

  “离开家已有将近两个月,这是我人生中至今时间最长的一次‘旅途’……”这段文字,摘自机械系2014级学生刘诗阳2014年10月24日的家书。在大学开学前,这个一直被父母严格要求,从小没离开过家的徐州女孩,还在为离开父母的束缚而兴奋。可当父母把她送进大学,离校返家后,她回到宿舍却感到心里一阵难受,悄悄地哭了。

  刘诗阳说,自己平时不会主动和父母说一些温暖的话,但上了大学之后,渐渐懂事。书信这样的表达方式,让她找到了表达情感的载体。信中她写道:“不知不觉回想起以前的日子,心里渴望离家……在陌生的宿舍楼下,你们与我告别,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离开了你们的羽翼。而奇怪的是,我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快乐。目送着你们开车远去,我的眼睛一阵酸痛。一封信无法表达我心中的所有感受,但我需要让你们知道:我很想也很爱你们……”

  学校愿景

  通过写家书勾起学生爱的记忆

  为什么要鼓励刚入校的新生写一封家书?这其中又有何深意呢?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子全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早在2011年,他们倡议新生写家书时,就有过深入思考。

  李子全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父母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对他们影响最深的人,是老师取代不了的。“通过家书的形式,可以让父母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通过这一亲子交流的方式,便于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和老师互动交流,配合培养好孩子。这是学校探索家校共育的重要模式之一。”

  李子全还表示,学生手写家书是大学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家书不只是对家人简单的问候与关心,也是对写作者的锻炼,增进亲子之间真挚的情感和交流。学生写信时的一笔一画,联想起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爱,也能从中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

  他强调,在刚入大学时写家书,也能唤起学生的深度思考,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父母回信是给学生最坚定的支持

  据悉,南京科技职业学院自2011年发起家书活动后,当年2700多名学生响应倡议,都给自己最亲近的家人写了家书。后来,很多父母还给孩子写了回信。

  时任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关工委副主任张正兢回忆说,有的学生收到父母回信,一下子就哭了出来。“对于平常不善言辞的家长来说,通过家书的形式,写出内心的话,是对成长中的孩子最好的鼓励。”

  今年是学校开展家书活动的第六年,又有3100多名大一新生给家里写了书信。学校关工委根据学生自愿原则,回收了160多封书信,写得非常感人。“我们会把这项活动传承下去,让学生在网络时代,在通信便捷的今天,静下来,好好想一想,写一写。”

  老师现身说

  读大学时期盼家书

  是最幸福的等待

  张正兢跟记者分享了自己当年读大学时写家书和等待家书的故事。她是苏州人,60后,是南京中医药大学1979级的学生。“刚入学就特别想给家里人写信。”她回忆说,一封信寄回家后,通常一周左右就能收到家里人写的回信。“那种很期盼家里来信的心情,至今难忘。我觉得家里来信对当时的我来说,就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慰藉。”

  哥哥当年的家书

  是自己前行的力量

  曾任南京化工学校(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的前身)党委书记的罗会昌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16岁考入当时的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南京工程学院前身)。“我父亲去世得早,母亲不识字,所以我都是给大哥写信。大哥在经济上支持我,还写信在精神上鼓励我,给了我很大的心理安慰。”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