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高技能人才仍是大缺口 大国重技,让技能大师走出迷茫

发稿时间:2016-12-20 22:4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12月8日,第十三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对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299名全国技术能手予以表彰。这些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技术大师,用他们平凡的经历、多年的坚守创造出了一项又一项不平凡的成绩。

  作为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1995年原劳动部建立了“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制度。截至目前,共开展了13届表彰活动,累计评选表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30人,有2728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近年来,我国高技能人才发展迅速。据测算,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达1.6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501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7.3%。然而,高技能人才仍是我国人才储备的一大缺口,高技能人才在发展中仍受到种种“诱惑”和限制,如何让这些技能大师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人生价值,成为社会各界都需关注的问题。

  技能大师也曾遇到徘徊与迷茫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维修电工高级技师罗昭强是今年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之一,26年来,他一直坚守在高铁事业的第一线,从一名普通的维修电工成长为自动化设备维修领域的“工人博士”。

  说到自己20多年的一线工作,罗昭强表示,自己在工作中也曾感到困惑和迷茫,也曾想过是否要跳槽。

  “中间有一段时间,有一些企业向我伸出橄榄枝,甚至有一些国际知名的外企,当时我确实犹豫过,也想过要不要转到管理岗位,那时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体现应有的价值。”罗昭强说。

  但是,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技能人才越来越受重视,这让罗昭强渐渐走出迷茫。“现在,我们公司管理人员、技工的上升通道都是打开的,每一个岗位都有足够的、相应的上升空间。这让我感到,留在一线是正确的决定”。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对于高技能人才给予了多种补贴形式,切实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例如,从2008年起,人社部每两年选拔不超过40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次性两万元的特殊津贴。截至2014年年底共有1772名高技能人才享受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记者了解到,2016年开展的第13届表彰活动,中华技能大奖的金牌由50克提高到100克,获奖者还将获得1万元现金和证书、奖牌等物质奖励。

  政策支持让技能人才可以留在他们喜爱的岗位,也让技能人才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换来物质和精神财富。得奖者之一,济南铁路局青岛动车段动车组机械师刘波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技能人才之一。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10年前,很多人都不愿意留在基层,近年来,很多激励政策的效果开始显现,也有不少干部又转成技师,留在一线工作。”

  技能传承离不开青年人才培养

  技能人才的发展离不开青年。在福利待遇和发展空间的限制下,很多青年技工人才不愿长期留在生产一线工作。但随着近年来相关政策的支持,这一局面已经开始扭转,青年人才正依靠他们的活力和自信占领生产一线。

  青年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前辈”们的坚守和指导,刘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在自我成才的同时,以人才培养为己任,以动车机械师队伍“综合素质优、技术水平高、应急处置快”为目标,对职业技能培训模式进行创新,实施阶梯式递进培训,取得了明显效果。

  2013年,刘波技术创新工作室成立以后,他带领团队开展现场教学、技术讲座、攻关改造、名师带徒等活动,培养出动车检修运用高技能人才800余名,技师、高级技师60余名,为企业发展储备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2014年的第四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动车组机械师决赛中,刘波作为教练带队荣获团体第一名,4个动车组车型第一名,并获得个人全能中的5个10强席位。

  “现在公司很多技术能手都是90后,有个知名的‘动车段四小工’,是4个90后的年轻优秀技工。”刘波自豪地说。

  本次获奖者之一胡耀华是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镇海港埠分公司的内燃装卸机械修理工。在练就自己一身“绝活”的同时,他毫无保留地传、帮、带,并探索“培训、练兵、比赛、晋级”“四位一体”的职业技能模式之路。自2012年实行校企合作以来,胡耀华每年走进学校开展理论授课、实操培训和技能竞赛。

  “现在青年人才的待遇和发展空间都比以前好得多,年轻人也乐于留在一线工作。由于现在的待遇较好,青年技工的流动性也比以往有所改善。”胡耀华说,现在的青年技工可以参加各种技术比赛,这些比赛不仅会有物质奖励,还会为青年打开等级晋升的渠道。

  但是,胡耀华指出,“现在职业院校毕业生考取的技师技工资格证,在有些企业不被承认,因为没有在企业里实际操作过,怎么会就是技师了呢?”

  本次获奖者之一,华能北方公司达拉特发电厂继电保护工高级技师郑桂杰是一名继电保护工,她是本次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唯一一名女性。

  在她的言传身教下,28名青年技能人员熟练掌握了继电保护专业知识,并迅速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一批青年技术人员在各类比武中脱颖而出,有3人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技术能手称号。

  对于自己的“出身“,郑桂杰表示,自己是1994年湖南大学的毕业生。“我们这个继电保护专业,基本上也是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她坦言,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学历门槛要求仍然存在。“目前公司里的技能人才仍以大学毕业生为主,技工院校出身的青年很少”。

  高技能人才仍是我国人才一大缺口

  不仅是这些技能大师的“手艺传承”需要技能人才的后备力量,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高技能人才在生产一线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当前,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立制造强国,都迫切需要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要求的技能人才。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技能人才的规模、结构、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据人社部提供的数据,从总量和结构看,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21.3%,高技能人才数量还不足6%,总量严重不足,结构问题突出,人才断档现象严重。从市场供需来看,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的水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从体制机制看,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个人发展存在渠道窄、待遇偏低、地位不高等问题。从社会氛围看,“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技能;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表彰大会上指出,要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在完善政策、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服务重点群体上下功夫。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推动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建立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制度,研究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做好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等级的衔接。

  人社部职业能力司司长张立新也表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工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广泛宣传优秀高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作出的突出贡献,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张立新说,“要引导广大劳动者向受到表彰的高技能人才学习,立足本职、钻研技术、提高本领,形成技能就业、岗位成才的新风尚。”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