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美国名校入学也激烈:教育移民、高考移民不新鲜

发稿时间:2016-12-19 14:09:00 来源: huanqiu.com

  看点: 《攀藤而上》作者于时语,毕业于美国常春藤哥伦比亚大学,知名国际问题专家,多年近距离观察美国精英教育。他发现,择校不是中国的专利,在美国一样普遍存在。有孩子的美国人选择住房,首要考虑的就是学区的教育质量。从这个角度,大部分美国人搬家都有很强的“教育移民”成分,并且常常为了进入优秀学区而咬牙买下昂贵的住房,这对于一般的中产阶级家庭不并轻松。

   美国虽然有“大熔炉”之称,但地域、种族、宗教、财产收入、教育水平等因素使得社会异化严重。名校招生受其影响,新生要求充分反映社会的多元化。这与中国按省市划分名额类似,只不过美国的“招生名额”分类更为细致灵活,尤其注重地域、种族、性别的平衡。每个细类里的绝对尖子一般都会被名校录取。正如中国的地域名额引起“高考移民”,美国也出现了类似现象。

   在中国,中小学的择校费被认为是歧视贫困家庭的不平等现象而广遭诟病,但是,择校费在美国其实也并不罕见。以普林斯顿高中为例,这是一所位于普林斯顿大学校园旁的公立中学,也是几年前被《华尔街日报》排名全球第33名的常春藤“输送学校”,尽管这一令人艳羡的“常春藤升学率”与普林斯顿大学大批教授子女就读该高中直接有关,但还是有许多学区外的家长慕名叩门,普林斯顿高中因此从2005年起以每年15800多美元的“择校费”来招收这些跨区学生。虽然价格只有早就超过3万美元一年的纽约名牌私立预校学费的一半,但也绝非一般中产阶级家庭可以轻松支出的开销。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向来属于“地方自治”范畴。近年来,中南部保守主义地区对联邦政府频频干预中小学教育的动作啧有烦言。这里的主要经济原因,便是中小学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来自本地居民的房产税,美国中上阶层自然不欢迎联邦和各州政府在教育开支上“劫富济贫”式的干预。

   出于同样的原因,美国公立学校的质量与房地产价格之间也具有强烈的正相关联系。举例而言,新泽西州米尔本(Millburn)镇的高中,被评为2008 年本州最好的(公立)高中,而该镇的平均住房价格达到120 万美元,一般中产阶层难以问津,许多房主在隔着哈德逊河的纽约华尔街金融业就职,米尔本镇高中因此被《亚洲时报》英文版挖苦为高盛财团总部的职工子女学校。

   膝下有子女的美国人,在美国选择住房,除非愿意出钱上私立学校,首要的考虑便是学区的教育质量。从这个角度,大部分美国人搬家都有很强的“教育移民”成分在内,并且常常为了进入优秀学区而咬牙买下昂贵的住房。

   20 世纪60 年代起,由于联邦政府强迫公立学校不分种族肤色招收学生,在美国许多地区出现了“白人逃亡”潮流,也即白人家庭纷纷搬离黑人学生比例较高的学区,以免子女的教育质量受到“连累”,后来这一“教育移民”潮又带上了躲避越来越多的拉美移民子女的因素。

   有趣的是,近年来,出现了白人学生从亚裔众多的学校“逃亡”的潮流。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这一最新“逃亡”潮并不是担心学校的教育质量下降,正好相反,是因为亚裔尤其华裔新移民子女在学业成绩上的强烈竞争性有口皆碑,对白人学生和家长都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不少人闻风而逃,搬家转学,以免子女在校被华裔学生压得透不过气来。

   这样的考虑,与越来越激烈的名校入学竞争有相当的关系。美国虽然有“大熔炉”之称,但是却存在严重的社会异化,地域、种族、宗教、财产收入、教育水平等各种因素,将美国社会分化为形形色色的阶层和集团。名校招生的一个重要考虑,是尽量“面面俱到”,使得新生充分反映社会的多元化。

   简言之,美国名牌大学的招生是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并用,尤其注重地域、种族、性别的平衡。这与中国按省市划分名额类似,只不过美国的“招生名额”分类远为细致灵活。每个细类里的绝对尖子一般都会被名校录取。正如中国的地域名额引起“高考移民”,美国也出现了类似现象。限于篇幅,在此只介绍两个实例。

   得克萨斯州北部有这样一个学区,小儿的一位表姐若干年前以“榜眼”身份从其中一家重点中学毕业,顺利被耶鲁大学录取。近年来,此区另一家公立中学华裔尖子济济,有位相当富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夺取“校元”并不十拿九稳,担心影响名校录取的机会,于是毅然将已经读高中的小孩转出该学区,改入离家很远的一所名贵私立预校,最后以该校“校元”身份被哈佛提前录取。而原重点中学当年的华裔“校元”,是该校那年唯一被哈佛提前录取的尖子。

   如果说这只是跨学区转校,算不上“高考移民”,那么《华盛顿邮报》报道过一个货真价实的“高考移民”事例,事主“恰巧”也是华裔。

   这位华裔女孩原来在新泽西州亚裔众多的一所重点公立中学就读,在200 多名同年级学生中排名40 名之外,“常春藤”希望渺茫。父母因此不惜花费巨款,雇用入学咨询公司,指点“常春藤攻略”,对方给出的建议,第一步便是“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全家搬家到穷人众多、亚裔极少、SAT 高考平均分低于原中学300 分的另一学区,令该女生在新校成为鹤立鸡群的明星。咨询公司的下一条锦囊妙计是参加选美,并非因为华裔女孩有沉鱼落雁之容,而是出于改变传统“书呆子”形象的造势策略,这在有强烈常春藤情结的华裔间并不少见。

   当然,“常春藤攻略”的真正关键仍然在于“高考移民”,结果是在原校几乎无望进入“常春藤”的这位女生,最后作为“校元”被耶鲁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同时录取。

   总之,在名校入学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与中国一样,美国的“高考移民”是自然的市场反应,至于此事在道德上是否可取,则取决于各人的伦理价值观。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