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大学之道在于“立人”

发稿时间:2016-12-13 08:53: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始终是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评判高等教育能否满足需要的终极指标。大学“立人”工作包括两方面:从目的论诉求看是“立什么样的人”,从方法论诉求看则是“如何立人”。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既关系到大学自身永续发展而具有本质重要性的问题,也关系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原则问题。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笔者以地处经济特区的深圳大学为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回答“立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立人”两个核心命题。

   大学应该“立什么样的人”

   唐君毅先生在其《人文精神之重建》一书中曾提出:现代中国人应该有三个面相,即“人当是人、中国人当是中国人、现代世界的中国人亦当是现代世界的中国人”。就当代中国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论,我们以为,现代大学在“立什么样的学生”方面也应包含如下三个向度:其一,就人的基本品格与格调而言,应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独立人格”,这是“立什么样的学生”的逻辑起点;其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体现时代要求,凸显时代特质,也是“立什么样的学生”的现实展开;其三,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社会情怀”,是当代大学开放性、社会性的体现,也是“立什么样的学生”的社会拓展。

   自主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承认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而大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关键在于拥有自主之精神和独立之人格。脚踏实地的精神、宁静致远的心境、积极进取的勇气、明辨是非的能力、独立自主的人格等人的主体性品格是无比珍贵的。作为一所特区大学,深圳大学始终将培养具有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的学生,作为办学宗旨和重要目标。深大创校之初,就提出了“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一个人只有自立、自律、自强,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当代中国,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观念纷呈,“三自”精神强调自身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强调积极进取、自我实现,这正是当今青年人最需要的正能量。

   创新之精神,创业之能力。当代中国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大学也要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开放性的思考、交流与批判,理性学者与无畏青年的对话,各类奇思妙想的验证与实现,这些都是大学创新的源泉、培养创新人才的“熔炉”。深圳大学着力从培养兴趣、拓展视野、提升能力等三个方面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首先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培养大学生浓厚的学习、科研和创业兴趣;其次引导大学生总结和借鉴他人创新、企业创新、社会创新以及国外创新的好点子、好做法,在比较、分析中总结创新经验、汲取创新智慧、激发创新灵感;三是在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管理工作中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努力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独立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

   公共之精神,社会之担当。大学是公众的志业。大学不能仅限于满足不断变换的社会需要,而是要把引领社会的持续进步和知识的持续供给作为重要的历史责任。大学应致力于培养这样的学生:赠人玫瑰,享受手留余香之乐;修学储能,胸怀报效社会之志;关爱自己、关心他人、照亮校园、温暖社会,始终保持公益精神和奉献品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社会责任转化为责任认知,内化为强大的情感认同,最终外化为负责任的行动,让自我张扬的年代依旧暖意融融。早在1996年,深圳大学便成立了义工组织“深圳大学义工联合会”。这是全国高校第一个成立的义工组织,也是全国第一个成立“社工+义工”联动站的组织。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