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莫要“被焦虑”

发稿时间:2016-12-01 08:29:00 来源: 人民日报

  原标题:莫要“被焦虑”(辣评)

   在刚刚过去的11月,对学而思等培训机构因名额有限,已“一票难求”的报道,引发了教育领域内外的大讨论,也使得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焦虑的味道。有关培训机构热折射“中产阶级的集体焦虑”的提法,更是成为近一个月内人们热议的话题。

   我们看到,面对此番讨论,不乏淡定从容者,如那些早就义无反顾加入培优大军的“行动派”,或是下定决心、不为所动,主张“许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稳健派”。但对于那些本就犹豫不决,以及本来还相对淡定的家长来说,此番大讨论却着实加剧了他们的焦虑,甚至让他们中的不少人干脆直接加入了培优的行列,为孩子“买一份保单”。

   让一些原本从容的家长不再从容,甚至“被焦虑”,确实让很多人始料未及,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被焦虑”也正是当下社会心态的真实写照:尽管素质教育大力推进,但孩子们身上承载的升学与竞争压力仍未能有效削减;尽管教育集团、教育联盟等举措深入推进,但优质教育资源仍然较为稀缺;尽管招生考试制度在持续优化,但人才选拔的途径和通道仍相对单一;尽管学校教育一直在致力于为孩子减负,但在保质增效和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方面,仍与公众的期待有较大落差……

   如此种种,给了校外培优机构合理存在的理由。如此种种,也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的持续攻坚仍任重道远。

   一方面,呼唤更为理性的社会心态。毕竟,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与成才路径不尽相同,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去培优机构学习,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校外培训机构,符合孩子的兴趣特点,对孩子个性化成长有益,才是根本。何况,风物长宜放眼量,升学并不等于成才,用短跑的心态面对孩子一生的成长,不妥,也不该。

   一方面,期待优质教育资源能覆盖到更多的学生群体,期待招生制度进一步优化,为人才选拔和成长提供更为科学、丰富和多元的渠道,让学生们不再为考试而学,而是为兴趣而学、因个性而学。

   更为重要的是,期待技术的发展,能成为撬动教育变革的支点。当在线教育、大数据和智能化学习手段进一步推广,公立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市场培训机构的优质资源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面向每一个学生平等开放,那么,所谓“输在起跑线上”的提法才有可能退出历史舞台。

责任编辑:崔宁宁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