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外卖进校园,该不该禁?

发稿时间:2016-11-21 10:29:19 来源: 检察日报

  贾潇

  在高校云集的武汉地区,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高校,不久前都纷纷划立了“禁区”——限制外卖车辆进入公寓区。

  无独有偶。北京、厦门等多地高校也先后出台了类似的禁令。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同学为校方维护校园安全叫好,而热衷叫外卖的同学则期待校方的理解。多位专家呼吁:外卖风靡校园,存在即有其合理性,传统的大学管理面临新挑战,要正视90后、95后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该一禁了之。

  网络外卖催生校园“禁令”

  在大学校园,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每到中午或晚上,送外卖的电动车相继驶来,有时一个宿舍单元门口就有四五辆之多,领餐的同学络绎不绝。大学校园俨然成了外卖集散地。

  来自一家市场智库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第4季度学生校园市场份额占到餐饮外卖市场的26.6%。

  在网上搜索“外卖”“禁止”“进校”等关键词,可以看到,在2005年广东等地多所高校就已经对外卖进校说“NO”了。而随着各种手机订餐软件的兴起,外卖大军进一步壮大,各地高校纷纷发布“禁令”。

  尽管外卖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选择,但是安全和卫生的隐患也不少。中南民族大学保卫处一位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说,首先是卫生安全问题。夏季食物很容易变质,外卖的食物不能很好地保证新鲜度。如果有同学吃坏肚子,责任问题校方不易确认;其次是人身安全问题。配送员等社会人士进入校园,鱼龙混杂,可能会带来各种隐患。而且,外卖电动车出入校园,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禁令”执行面临诸多尴尬

  不过,记者采访时了解到,“禁令”执行面临诸多尴尬:部分流于形式,也衍生出一些新问题。

  重重“禁令”之下,外卖小哥还是千方百计地“冲”进了校园。有的人不仅穿着和学生一样,甚至用书包隐藏外卖进校送餐。哈尔滨一高校为禁止外卖人员进入,特意把围墙砌高。结果,竟有外卖小哥直接翻墙送餐。在黑龙江、湖南、湖北等地高校,甚至衍生出保安私下收钱放行等状况。

  河南郑州等地更是出现了预想不到的问题:郑州大学发布禁令后不久,学校门口前便挤满了各种车辆,几乎把马路变成了停车场。几天后,该校关于门禁制度的通告在其官网上消失。

  “禁还是不禁”拷问高校管理

  自由开放是大学建设的应有之义。但反观现实,在各种禁令面前,高校管理与开放性似乎成为矛盾体。

  关于大学门禁的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表示,“设门禁或保安是中国高校的流行做法,这和当前的社会环境有一定关系。学校负有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的义务,设门禁可以对进校人员身份进行查证,是可以理解,也确有必要的做法。”

  有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裁判文书网有关校领导贪腐的判决书中,逾4成涉食堂腐败。受访专家指出,学校食堂大多是自主经营,享有低租金、垄断,甚至免税费的优惠政策,却难以在菜品、口味,甚至服务上与外卖竞争。学校可以禁止外卖小哥进校园,但无权阻止学生选择从校外订餐。禁止外卖送餐进校园,虽然学校是出于好意,但更应该做好的是如何提升食堂的饭菜标准和用餐环境。

  “在一味地发布‘禁令’的同时,高校是否会反思学校食堂存在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在外卖进校园遭禁引发关注之前,因向公众开放而成为旅游热点的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也面临着“禁还是不禁”的校园管理难题。但一纸禁令的实践告诉我们,在管理方面,只靠“禁”是行不通的。在开放校园的大趋势下,如何理顺开放与安全的关系,拷问着校园治理。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