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揭开"沉鱼落雁"背后秘密 90后复原古代"美人方"

发稿时间:2016-11-16 08:48:58 来源: 北京晚报

  杨玉环、杜十娘、柳如是、陈圆圆……从唐代到清代,人们能叫得出名字的美人不少,可是却鲜少有人花精力去探究一下美人们“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背后的秘密。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90后博士生杨星哲,做课题研究时无意中窥见了美容古方的奥妙。她和小伙伴们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古方基础上加减化裁,以古方作新用,将传统中医药引入美妆领域,她的“星哲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业项目还拿下了今年北京市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一等奖。

  为美好“撞”见中医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曾写道,医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当时的张仲景惊怪那个时代的读书人,竟然不重视医药,而医药明明对上可以治疗君王和父母的疾患,对下可拯救百姓的苦难,对自己可以用来保全身体长久健康。每每读到这段话,杨星哲总会觉得“心有戚戚焉”。她最初闯进中医药的大门,怀抱的也是这么朴素的愿望。

  2009年,北京还没有实行考后填报志愿。报考之前,为了确定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杨星哲和妈妈开启了北京的“高校之旅”。在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时,负责接待的招生办老师让杨星哲吃了一惊:“老师们声如洪钟、面色红润、思维敏捷。外表看上去也就三十岁左右,后来才发现人家已经五十多了。当时我就对妈妈说,‘妈妈,我希望你以后也能像他们一样。’我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像他们那样。”就这样,怀抱着“以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变好的方式生活着”的愿望,杨星哲来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五年制教学改革实验班。

  说起来,杨星哲对中医药并不陌生。她的祖爷爷就是个老中医,在祖爷爷的诊所里,杨星哲接受了中医药最初的启蒙。沐浴着药草香长大的她对中医也慢慢有了自己的理解。在她看来,同样是治病救人、保身长全,与西医相比,中医显得更为“自由”:西医需要更多地借助仪器的辅助,一个外科医生没有了手术刀寸步难行;而中医的望闻问切受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能在更宽泛的条件下更灵活地发挥作用。

  穿越千年邂逅 “美人方”

  进入改革实验班后,中医药大学“两个博士生导师对一个学生”的学业指导方式,加上“随师出诊”的实践模式,让杨星哲一头扎进了中医药的海洋中。高水平的导师团队、学术与临床贯通的培养模式让杨星哲受益匪浅,使得她有机会在大一下学期就申请到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她要用一年的时间研究“植物类药在外用美颜古方中的应用”。正是在完成这个课题的过程中,杨星哲与古代“美人方”有了美丽的邂逅。

  杨星哲说,中医药学强调追本溯源,越古的东西可信度越高,而古籍的寻觅却并不容易。为了完成这个课题,她翻遍了学校图书馆里的书架,却依然常常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现在网络虽然很发达,也有一些中医药古籍的电子版本;但是很多古汉字在电脑上是敲不出来的,用了现代字代替,一字之差,很可能就影响了文本的原意。所以我们这个专业做研究,还是要看最原版的东西。”得知了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存在之后,杨星哲迅速爱上了这个洋溢着历史感的地方。平时课程、出诊安排紧,一到了周末,杨星哲就泡在了古籍馆里,从早到晚,坚持了有大半年之久。“古籍馆门口能吃饭的地方都被我吃腻了。”星哲开玩笑道。

  昏黄的纸片、弥漫的书香、书页翻动时脆脆的声音……杨星哲至今记得第一次踏进古籍馆,双手捧着古籍、穿越千年与历史对话时的肃穆感。“突然就感觉到自己的研究好像有了点儿历史分量。”借阅古籍善本时,不得拍照,不得随意做笔记,只能使用古籍馆提供的铅笔和纸进行摘抄。回归到最原始的学习方式,星哲心里反而觉得更有底了,书里的知识似乎以这样的方式内化到了心里。《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千金翼方》……半年的时间里,杨星哲系统翻阅了38部中医古籍,摘抄的笔记就有一大摞。

  不仅如此,有心的星哲还根据自己的笔记,将整理出的唐代至清代的美容古方形成了一个电子数据库。按照不同的索引方式,数据库中可以找到同一个方子在不同朝代出现的情况,也可以检索各个朝代使用过的不同古方。这时,一个名为“玉容方”的美容秘籍引起了她的注意。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