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开福区人社局在长沙大学举行专场招聘会。长沙晚报记者 贺文兵 摄
近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发布的一份“高校毕业生就业大数据”(以下简称“就业大数据”)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十个主要特点,其中,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87.4%,本科生为81.5%,用人单位最看重工作能力、实习经历等因素……这一连串数据使得“读书无用、学历贬值”等说法甚嚣尘上。本科生就业不敌专科生,这是一种真相还是误解?湖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1 疑问:本科生就业难过专科生?
真相:专科生定位明确,社会需求量较大
“就业大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各学历层次的初次就业率差异变小。2015年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最高,为87.4%;其次是硕士生,为84.5%;第三是本科生,为81.5%;博士生的落实率最低,为81.3%。而从湖南省教育厅近日公布的“全省普通高校2016届毕业生毕业就业情况”来看,今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38%,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05%,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4.02%,专科生和本科生就业率仅差0.33%;在2014年和2015年,湖南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本科毕业生,且直逼研究生就业率。这让不少人感叹本科生就业不敌专科生,本科生的“寒冬”来了。
对此,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就业与双创指导教研室负责人巢昕认为,拿本科生、研究生和专科生的就业情况相比,其实并无意义。专科生在其进校后的就业定位就是市场的基础性岗位,就是职业与专门性的岗位,定位明确,社会的需求量也比较大,就业率自然就会相对偏高。相对而言,专科生在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的预期也比本科生低,且动手能力强、稳定性强,这些都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
另外,单单拿就业率来进行比较也是不全面的。“就业大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15年,学历层次越高,毕业生的平均收入也越高的特点稳定不变。从2015年毕业生月起薪的中位数来看,专科生为2500元;本科生为3500元;硕士生为6000元;博士生为6300元。
2 疑问:就业前景最好的专业是啥?
真相:新兴行业成吸才大户,学生应提高非认知能力
“目前来看,传统制造业和新兴行业的就业光景,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态势。”巢昕介绍,在去产能等政策推动下,过剩产能等行业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比如湖南省的传统制造业。“我们学校的婚庆服务、商务英语和电子商务等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特别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让这些行业的毕业生成为就业市场‘香饽饽’。”巢昕告诉记者,与传统制造业的低迷状况不同,新经济、新业态激发出一大批就业岗位。
“就业大数据”显示,我国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产值最大的产业,占比将继续上升。第三产业属于服务业,将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特别是IT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不仅岗位需求大,也是毕业生求职的理想行业。相应于产业和行业的变化,服务、管理等岗位在毕业生工作类型中的占比将越来越大,有望超过专业技术类。“对高等教育来说,应该培养学生更多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呼求;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关注细节等非认知能力,以适应服务业的需求特点;需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以适应创新创业人才的健康成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提醒。
3 疑问:“英雄”已不问出处?
真相:用人单位看重直接上手能力,但985、211院校门槛依然在
在“就业大数据”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直接上手能力”这一点引人注意,“英雄”不问出处的就业公平真的实现了吗?
“学历和能力相比的话,当然是能力更重要。”董女士是唐山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的负责人。记者在湖南大学就业信息网上看到了该公司的在线招聘信息,其中“普通员工”这一岗位的应聘条件中直接标明了院校要求,仅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32个重点本科院校,湖南省只有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被列入其中。
董女士对此解释,学历只是筛选淘汰的第一关,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能走到最后。对于如何淘汰掉“高分低能”的人,董女士说:“我们招聘时会有专业团队去考核,录用后有3个月的试用期,通过最终考核,才能成为正式员工。”记者在湖南大学就业信息网上查询其他公司的招聘信息发现,多数公司都会将本科学历作为招聘的一个基本要求,同时也有少数公司或部分岗位要求更为严格:只招985、 211及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还有的公司直接将“本、硕、博各阶段均毕业于985或211工程等重点院校”写入了统一的报名条件中。“如果没有学历做支撑,是很难争取到机会去证明自己的能力的。”徐鸣是湖南大学2015届毕业生,已在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东大区)工作一年。“那么多优秀的人一起竞争,如果实际能力不够,背景再好的也还是会被淘汰。但是问题在于,能有机会进入大企业的学生院校背景也都差不多,企业就是在优中择优。”在徐鸣看来,学历就是一块敲门砖,能力才是垫脚石。
早在2013年,教育部办公厅就发出通知,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但几年下来,名企只要985、211毕业生仍然是就业“潜规则”。对此,用人单位普遍表示,设置招聘门槛,一是因为名校毕业生的个人素质相对较高,二是他们可以快速地从一沓沓简历中辨识需要的人才。也有企业表示,硬性门槛还能回避着招聘中的“人情关系”。“在人情社会中,一些好岗位总有人探消息、托关系,设置了一定程度的门槛,可以避免走后门的情况。”一位企业招聘人员略显无奈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