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绘
“普职比”保持相当的比例,一方面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层级和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职业教育接受者能否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普职比大体相当”自提出之日起一直处于尴尬状态。不仅一些学生家长感到难以接受,而且不少教育管理者,甚至主管一方教育的官员也说三道四;在执行过程中,也从没有得到过严格执行,更没有因为执行不到位而被问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人民群众满意度之间未能实现和谐一致,成为落实“普职比大体相当”最大的思想顾虑和政策障碍。虽然如此,“普职比大体相当”方针的提出,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必备生源的储备设置了底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
经济社会的渐进发展,技术技能的渐进进步,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无论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需求,还是传统工艺的发扬光大;无论是多元智能学生的存在,还是社会的和谐稳定,都需要中等职业教育保持一定的规模。只要人们智力存有多元现象,只要技术技能存有级差,只要产业发展存有先后,中等职业教育就必然会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这样,即使到了发达阶段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因此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落实好“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工作举措。
前提:深化职教体系建设,力求普职地位平等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推进“大体相当”的前提和基础。要使人们接受职业教育,首先必须保证职业教育的学习者能有一个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通道,有一个人生出彩的平台。为此必须建立一条从思想认同到制度落实、从政策允许到保障到位、从政府决策到学校教学普遍认可的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教育“立交桥”,让受教育者随时依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目前虽然各地建构了“3+2”“3+3”“3+4”“5+2”等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教育模式,但许多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整体来看,普职之间的通道并没有完全打通,职业教育吸引力也没有真正形成。现已建构的职教体系仍然是普教中心论,普职地位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变。另外,现有的职教体系关注的仍然是学历提升。参与“贯通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选择的是双方都有的专业,至于这一专业是否适合较长时间“贯通培养”,考虑不多。还有,现有的职教体系强调的仍然是知识学习,试点高校大都比较重视语、数、外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否转段仍然要看文化基础知识分数;试点中职往往以普通高中为标杆,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上,专业教育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现有的职教体系,仍然是一个选拔、选优的体系,行使的是大学预科职能。
完善和优化“普职比大体相当”所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打破以普教为中心的传统理念,真正从思想上认可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置于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探索满足两个需求的路径,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专业,使体系建设走出学历提升的误区,重点放在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提升上。
关键:优化普职分流制度,增强意愿选择权重
我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制度设计上是初中后和高中后的两次分流。这一制度设计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重普轻职,普通教育具有优先选择权。在这一背景下,普通教育被人们理解为成功教育,职业教育成为中考或高考淘汰者的代名词,纳入失败教育之列。二是分数唯一。初高中毕业的学生接受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是由中考或高考分数决定的,学习者个人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上没有选择权。
由于普职分流远离学习者的个人意愿、素质禀赋和能力基础,导致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实际上仍然是一种选优或选拔的教育,其功利性十分明显,职业教育的社会信誉度、美誉度必然不高。
不改变普职分流的取舍标准,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无疑是缘木求鱼。推进“普职比大体相当”,必须在制度设计上将职业教育视为与普通教育价值相当、地位相等、作用互补、缺一不可的类型教育,改变由分数决定分流的现象,建构以意愿和禀赋为基础的选择制度,让考生真正按照自己的兴趣偏好、思维优势和能力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基础:调整中职专业设置,精准服务两个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并不表明其具有广泛的专业适应性,中等职业教育更适合于技能操作性强的专业学习。德国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会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以企业发展的要求设置专业,培养企业劳动岗位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设置应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基础上,依据受教育者的能力基础、知识积淀和学校办学条件而定。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所设专业面太宽、专业数太多,存有超越中职学生学习实际的现象,需要根据中职的特质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调整。一般来说,管理类、经济类、金融类等文科专业由于所需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较雄厚,不太适合中等职业教育开设。而在办学实践中,因此类专业对师资技能要求不高,所需实验实训设备较少,加之栖身管理之列,有别于一线操作类工人,受到不少传统思想浓厚学生家长的青睐,导致不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了此类专业。因此,对管理类、金融类专业要限制,否则不仅不能保证学生的对口就业,而且会弱化中等职业教育的信誉度、美誉度。
中等职业教育所设专业应重点放在生产一线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在战略上应侧重于技能型。虽然目前技能类专业吸引力不足,但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劳动光荣意识的确立,特别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强化,社会将越来越理性地对待和理解生产一线的技能型操作员工,他们的社会地位将随着观念的更新而不断提高,对此我们应有乐观的认知。只要我们从经济社会和学生可持续发展出发,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优势,科学设置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就能更好地发挥出中等职业教育特有的优势,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升条件,为“普职比大体相当”建构社会基础。
支撑: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着眼职业生涯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从整体上看,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但这并不表明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只能局限在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上。无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来看,中等职业教育都不能将学习内容局限在单项技能上,只有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普职比大体相当”才能得到认可和落实。
目前不少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较多放在就业必需的技能上,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素质、知识、能力考虑并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落实“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决心。
为此,需要对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进行整合、拓展和创新。理念上要走出单纯以一技之长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惯性,更多地注重中等职业教育客观存在的承担高中阶段文化教育的“基础”性任务,将“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就业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一技之长与全面发展融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上要从行业企业未来发展需求出发,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共同提升的要求开设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减少理论和技能知识点的讲授,致力于核心素养、核心能力的打造。在教学方法上更多地走与企业相结合的道路。只有这样,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必备的“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素质和能力才能真正建构起来,也才能建立起落实“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教育基础。
保障:强化职教宏观管理,科学把握大体相当
落实“普职比大体相当”,还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者、办学者要建构宏观管理思维,拓展管理思路,把握管理重点。目前,提升教育质量得到普遍认可,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得到了普遍重视,这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来说是必须的,但宏观管理在不少地方却未得到重视,甚至有所削弱。
落实“普职比大体相当”既需要前提、条件、基础,更需要对现有资源的优化,需要结构、规模、水平调整的宏观力度。
为此,一要努力提升“职”的时代内涵和教育质量,避免成为质量上的短板,力争在质量上与“普”旗鼓相当,各有千秋。
二要深化对“比”依据的认知,看到“大体相当”只是一个概数,决定“大体相当”的依据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是产业结构的技术支撑。
三要控制和渐近压缩中等职业学校数,做精、做特、做靓中等职业教育,依据目前产业发展规模,一个县办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四要认识到“大体相当”不是单纯的数量要求,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在决策时不能顾此失彼,要在对立中寻找平衡。我们既不能因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而放弃维系“普职比大体相当”的信心,进而取消中等职业教育,也不能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时需要,而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张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作者周俊,系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校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