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老师变“段子手” 要讲究分寸

发稿时间:2015-11-16 09:31:36 来源: 广州日报

  “不会讲段子的老师不是好司机。”日前有媒体报道,很多大学老师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开始适应“95后”的特点把段子、花絮故事等融入授课中,用段子赢得“抬头率”。

  不管你承不承认,想要抓住学生的人和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两年,关于高校课堂的新闻没少让公众操心。比如“上座率”,有的来晚了没座,有的门可罗雀,为此老师们伤透了脑筋,从点名、微信签到、发红包再到期末“任课老师是谁”的神题,真是太拼了。再比如“抬头率”,老师在台上眉飞色舞,台下的低头族聊天、打游戏,玩得正high,想想那场面,好尴尬啊!

  因此,为了传道授业解惑,课堂讲段子值得一试。回想我们的大学时代,有的老师自带网红属性,魅力无限,上课学生争着坐前排,下课抢着问问题,连布置作业这种“吓死宝宝”的举动都能让学生“欣然接受”。为什么呢?很多人就是靠幽默圈粉,他们上课不拘一格,脑洞大开,课堂氛围很“燃”,甚至全程高能,因此赢得了学生的青睐。

  如果将高校课程视为一种供给的话,其实不妨转变思路,结合“传播对象”的特点多花一些心思、多下一些力气,从而给课堂魅力更多可能。比如老师通过段子包装语言,把知识视为“产品”,将学生当作“用户”,然后根据产品“销售情况”、用户体验来检验教学成果——相对于不少老师上课敷衍、没有真正投入热情和精力,“讲段子”至少是一种努力,至少体现了对课堂和学生的责任感。

  当然,讲段子也要把握好分寸。大学期间曾经遇到过这样的老师,为了“讨好”学生常常在课上强行“植入”奇闻逸事、段子和流行语,很冷很生硬,听得小伙伴们“尴尬癌”都犯了。老师自我感觉良好,学生却“敬而远之”,可谓适得其反。还有的老师更“厉害”,整堂课一半时间都在讲段子,分享自己的见闻,“笑果”斐然,听得人津津有味,可是下课之后就发现好像什么都没讲,“玩花样”反而成了课堂的主角。可以明确的是,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擅长讲段子,不是每一种课程都适合讲段子,更不是每一个段子都适合来到课堂,怎么讲、讲什么、讲多少都要用心、细致分析。

  讲课是一门技术活。从学生的体验看,寓教于乐式的讲解当然比冷冰冰的说教更有效。因此,可以借助段子带动课堂氛围,但不能为讲而讲、喧宾夺主——说到底,一堂课的魅力根源还是“内容为王”,而不仅是气氛这层糖衣。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