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传统风筝的坚守者:数学教授的风筝人生

发稿时间:2016-10-08 08:07:00 来源: 华西都市报

  李志凡是传统风筝的坚守者。

  李志凡正在制作老鹰风筝骨架。

  展示制作精美的风筝。

  用药材花瓣制作的微型风筝。

  制作风筝的工具。

  李志凡制作的微型风筝。

  彭州有个风筝王李志凡,退休前是四川一所大学数学专业副教授。他制作的风筝,大的可以长达几十米,小的相当于一只蝴蝶。国庆7天长假,痴迷于风筝制作的他足不出户,一头扎进自己的工作室做起风筝来。

  木质工作台上,钳子、小刀、剪刀等工具一字排开。老人取出黄色麻线麻利地将线头夹进两根竹篾条的缝隙里,一手捏住篾条,一手转线。要完成一只精品风筝,削篾条、绑扎、绘图,起码要花上大半个月的时间。

  捣鼓风筝 都在后半夜

  在邻居和朋友眼里,李志凡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退休数学老师,在相识的小朋友眼里,他是一个会做蝴蝶风筝的老爷爷。退休前,为平衡好工作和风筝制作,李志凡全靠挤时间。“下班回家,吃完饭就开始备课,一般要备到十点或者十一点。然后才开始整风筝,基本上凌晨一点才睡觉。”而周末休息时,做风筝也成了他唯一的娱乐方式。

  糖酒会上 放风筝一炮而红

  1992年郑州糖酒会上,李志凡放飞了一组70米长的龙型风筝和八只蝴蝶形状的八仙风筝。在没有动力伞和无人机的时代,广告风筝一飞天引爆全场。“哎哟,你不晓得,可轰动了。”李志凡回忆,尤其是那组“八仙”盘旋在会场上空时,颇有“过海”的气势,一出场便吸引了会场众多的眼球,“哪家做的?太漂亮了!”这次的广告创意带给李志凡成功的同时,也引发了他对传统手工风筝更深的探究欲。

  用料讲究“骨架”只用名山慈竹

  做风筝骨架的篾条,必须取自雅安名山的慈竹。每隔几年,李志凡就会在刚入冬的时候,坐车辗转到名山,从农民手里购买几挑品质优良的慈竹。“入冬,害虫被冷空气杀死了,竹子质量有保证。”“慈竹节疏,且中间部分的竹节距离,一般有八十厘米左右,比其他种类的要长。取一截削成篾条后,长度不仅合适而且还不会有凸出的节疤。”慈竹轻,也是他选其制作川西风筝的一大原因。风筝的上色和作画,李志凡也特别讲究。“在北方,传统的风筝样子就是曹氏沙燕,而在我们四川,更多是以蝴蝶为主。”

  失传技艺来自儿时“偷师学艺”

  “我现在所用的绑扎手法‘藏头藏尾’,绑麻线时把线头巧妙塞进篾条夹缝里,这个就是小时候在我家隔壁的纸火铺偷学的技艺,现在这个手艺是没有了。”上世纪90年代初,李志凡到郫县参观园林盆景,手艺人削篾条的手法让他看入了神,对他有用的制作方法和工艺他都会收集整理。现在时间充裕,老人家便往崇州、绵竹等地到处跑,去寻觅散落在四川民间的传统工艺。他接下来的计划,就是把这些装在脑子里的文化传统,一笔一画记录下来。不仅仅是让自己的风筝制作得更好,也是把这些民间遗产保留下来。

  ●他的故事:

  1998年参加在大邑举行的全国风筝比赛时,因为太专注,受伤骨折。

  ●他的自嘲:

  虽然是理工科出身,但有一颗文艺的心。

  ●他的荣誉:

  风筝艺术家,敖平风筝协会的顾问。多次获得全国风筝比赛单项冠军。曾获得中国第五届文化节银奖。荣获“四川民间工艺百家”称号,被誉为“四川风筝王”。(见习记者杨晨摄影吴小川)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