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高校支教精准化 剥去一次性“走秀外衣”支教走向长期化

发稿时间:2016-09-21 10:22:04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下了28路公交车,顺着铁路桥,走过几条蜿蜒的水泥路,浑浊池塘对面是一所小学——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富强学校。近日,湖南科技大学“微漾公益家族”的支教大学生侯晓堡和队友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富强学校特聘老师或特聘助教证书。

  就近进行支教,开设适合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实际中不断改进与积累,让支教走向长期化……一年多来,“微漾公益家族”一直在探索高校支教的精准化。

  农村小学生渴望丰富有趣的课程

  “你觉得今天的英语口语课和音乐课怎么样?”“真有趣!可惜我们偶尔才会有。”2014年5月31日,第一次支教活动,小学生的回答引起了侯晓堡对支教的思考。他意识到,农村小学生十分渴望丰富有趣的课程。回来路上,“我们可以为农村小学生开设他们喜欢的课程”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闪现。

  此时正值湖南省开展“希望工程激励行动·首届芙蓉学子精英成就计划”,支持省内在校大学生扎根社区持续开展公益活动,为社区带来有益改变。这给了侯晓堡启发,决定在学校周边开展支教活动,主要教授英语和音乐,并开始招募成员。

  10个、20个、30个……没想到报名的人数越来越多,最终有近百人。大家的热情很高,但英语好的只占少数。侯晓堡将目光瞄准了两位“标杆人物”:校英语俱乐部的陈凯莹和李仲琛,他们都曾获得过省级英语比赛奖项。两个人的加盟,使侯晓堡对这次支教充满了信心。经过层层筛选,由36名成员组成的“微漾公益家族”诞生了。

  他们立刻行动起来:联系湘潭市教育局,拿着支教方案一一进行走访,最终与富强学校达成协议,在该校四至六年级开设以英语口语为主、形体舞蹈为辅的课堂,各班每周开设1—2节课。

  每到周二和周五的5、6节课,富强学校讲台上就会出现他们的身影:拿着自制的卡片、扯着嘶哑的嗓子、挥舞着灵活的手臂,带着活力四射的小学生们大声朗读英语、学习形体舞蹈。

  开设与学校课程互补的第二课堂

  “你喜欢我们的课程吗?”“当然!而且我越来越喜欢在课堂上发言了。”五年级学生曾杰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很少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在支教大学生的鼓励下,他慢慢变得活跃起来。

  侯晓堡和队友们结合小学生英语学习规律,编写了《易学宜say》自然拼读教材。同时,教学采取“小班”式教学,融文字、故事、电影、歌曲于一体,把英语教学中的视、听、说、唱紧密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语音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

  “怎么才能让小学生们更重视我们的课程”?多次与校方沟通后,除了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分组学习外,“微漾公益家族”还设置了家长监测制度和学期考核制度。每次课程结束后,学生们领一张英语口语自测表,回家让家长督促完成并签字。年终考核显示,90%的孩子能够准确读出对应字母的发音。

  2015年六一儿童节,由支教老师编写、孩子们表演的《白雪公主》英语话剧、舞蹈《爱你》出演。看着孩子们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时,家长们笑得合不拢嘴,掌声一阵又一阵。

  剥去一次性“走秀外衣”,支教走向长期化

  为了增强团队的“造血”功能,“微漾公益家族”实行“一带二”制度,每个班级一名支教老师、两名助教,前者定期培训后者。设置助教的目的,除了帮助支教老师管理课堂秩序外,还希望助教与学生们能提前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以便支教老师卸任后能顺利接手工作。

  “讲4个音标规则有点儿多,孩子们就像看电影似的。”富强学校英语老师欧阳树蕙经常在教室后面听支教老师讲课,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在讲单词时,可以使用记忆卡片,既增加了学生的口语练习时间,也能对接我们的教学任务。”

  “在职老师与支教老师经常交流是长期支教的结果,也是我期望看到的。”支教团队的做法打消了富强学校校长冯骞慧的担忧。以前,她最担心的问题是支教老师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而缺少与学校老师的沟通。

  在侯晓堡支教的第一个学期里,也陆续有其他志愿团队来该校开展支教,可大多是一次性的活动。

  冯骞慧认为,大学生支教会给小学生带来新知识,但零散的支教模式限制了支教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多方面只是“蜻蜓点水”,而不能深入分析学校状况,转变学生学习态度或者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于是,学校“拒绝”了那些碎片式的志愿活动,只保留了“微漾公益家族”。

  如今,在湖南科技大学,“微漾公益家族”的名声越来越“响亮”,艺术、英语专业的学生志愿者纷纷申请加入。他们打算一届届接力,“扎根”在富强学校,为该校带来更大改变。(阳锡叶)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