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致敬!乡村教师

发稿时间:2016-09-09 09:41:2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三)

  作为拥有300多万人的庞大群体,难道他们被遗忘了吗?当然不是。对他们的困境,最感同身受的,最有紧迫感的,是党和政府。

  从中央到地方,从一揽子方案到各级各类实施细则,当前支持乡村教师发展的力度可谓空前,全面覆盖收入保障、职称评定等硬性层面,以及职业尊严、幸福感等软性层面,既见力度,又显温度。今年教师节,教育部还为乡村学校从教30年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着力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荣誉感,即是一例。

  仅有一时的关怀自然不够,如果把乡村教师的困境比作一把锁,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是真正的钥匙。去年6月,国务院发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今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困扰乡村教师的热点难点问题,给出了有力的答案。

  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一直被视为解决所有难题的“抓手”。国家设了一条底线——“使乡村教师实际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同职级县镇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中央财政为此专门下拨奖补资金,2015年、2016年分别达到22.8亿元、29.8亿元。在全国近600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已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平均补助标准近300元,受益乡村教师超过100万人。

  增加收入只是其一,国家对乡村教师的支持是一套完整的“组合拳”: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并确保乡村学校教师职称即评即聘;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将符合条件的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全面解决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

  中央好政策,地方须给力。我们看到,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出台实施办法,因地制宜提出符合乡村教育实际的支持政策。已有23个省份采取公费培养、学费返还等方式,每年吸引约3.5万名高校毕业生直接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乡村教师真正“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为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雄厚的师资基础。

  而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无疑是重中之重。“国培计划”近年来持续走向深入,2016年将完成100多万名乡村教师校长培训;2016年,中西部21个省份将招聘7万名特岗教师。完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全面提高乡村教师职业素养和师德水平,正在一步步推进。

  当一项项政策走下纸面,我们有理由企盼:乡村教师的荷包更鼓,职业发展的机会更多,脸上的幸福感更足……

  (四)

  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在时间维度上,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小步,却是乡村教育的一大步。

  在这跨越式的一步中,乡村教师将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他们奉献的土地上,成为这个时代的“新乡村教师”,成为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站立的人师,而不是带着“病痛”的教书匠。他们要选择新的路去完成自我的转型。

  新路在哪里?在追求卓越的专业发展。

  “中国可以没有阿里巴巴,没有马云,但是不能没有乡村教师”,这是马云对乡村教师的礼赞。乡村教师要亮出自己的“手艺”,来面对新的时代。苗族教师杨丙俊把自己民族的民间文化和经典《论语》带进课堂,让偏僻山区的课堂靓起来。这是杨丙俊的“手艺”。让优秀的教师到乡村去,让乡村的教师获得专业培训,成为优秀的教师,这是国家和社会新的选择。激活乡村教师专业追求的内在动力,乃是乡村教师重塑形象的第一步。

  新路在哪里?在更新现代教育观念。

  “85后”乡村女教师黄琴从网络、报刊汲取新鲜知识和观念,运用到日常教学中。这是黄琴在闭塞的乡村获得教育想象力的方式,她要实现自己的“现代化”,并以培养具有自由、独立、开放等现代文明基本素养的人为使命。对很多仍在教育“温饱”上挣扎的乡村教师来说,这将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在复杂的乡村现实中,地域文化、民族习俗与信仰、经济水平等种种因素纠缠在一起,让观念的“突围”成为一场攻坚战,这是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新路在哪里?在以教育让乡村更美好的实践中。

  散落在乡野里的校园和校园里闪烁的“烛光”,乃是照透乡村蒙昧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提出“乡村校长计划”,要培养一代具有优秀领导力的“乡村教育家”。培养乡村教育的“陶行知”,也是全社会共同的长期目标。“烛光”暗淡,是因为时代的“欠账”,而现在时代正把这笔“欠账”还上,乡村教师将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转身”。只有乡村教师的专业转型和精神重塑在教育实践中获得日益丰硕的成果,乡村教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教育推动者,成为美好乡村的建设者。

  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乡村教师将为他们脚下的土地奉献爱与智慧,成为改变一个人、一个乡村命运的智力支持者。他们是实实在在的乡村教育实践者,而他们当中优秀的人,将成为改变一方水土的“乡村教育家”,成为乡村发展的新脊梁。

  这是时代的期许,也会是乡村教师对自己的新期待。

责任编辑:崔宁宁
首页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