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了,陈章武教授又陆续收到了来自甘肃等地的高考“捷报”,有的学校受助学生几乎都考上了大学。看到结果,他眉心舒展,奔波劳碌的倦意随之荡去。
2012年2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赵家和捐出毕生积蓄1500余万元,成立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在身患癌症、不久于世的情况下,这份他此前已默默进行6年的爱心事业,传递到了他的学生兼同事、经管学院原党委书记陈章武手里。
作为接棒者,陈章武略感欣慰,他没有辜负赵家和的嘱托,4年来,累计资助2204名贫困学生,其中1243人完成高中学业,80%以上考入大学。
然而,对很多受助生而言,当初他们并不清楚资助者是谁,一次次“千万不要让大家知道我”的叮嘱,至今让外界对这位基金会创始人知之甚少。但时间没有抹去他的痕迹,在身边人的追忆里愈加清晰。
在学生眼里,他时刻为周围人考虑
赵家和出生、成长在清华园里,除去短暂的与父母跟随西南联大迁至昆明外,他几乎没有离开过这里。
最初,赵家和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无线电电子学系,从事本学科教学工作,后来清华大学筹建电化教育中心,他又开始从事电化教育和计算机领域的研究。1985年,年过半百的赵家和再次“转行”,筹建改革开放后清华第一个文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别人教书是学一门、教一门,可他却三次“转行”,横跨文科、理科和工科。每次转行垦荒谈何容易,这位公认的“清华园里顶级聪明”的人,每一次都回答:“好!”难能可贵的是,在每一个领域,他都是佼佼者。
谈到赵家和,大家的印象永远是谦谦君子,整齐的白发,高高的额头,睿智的眼睛里盛满笑意。令他的学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何平最难忘的,是他那鼓励的目光和从容淡定。
“作为一名从江西来的学生,我的英语口语非常不好,但是每每上课的时候,赵老师就会用一种特别让人温暖的目光看着你,让所有人,不管你会不会说英文都能大胆地说出来。”何平说,更令他感动的是,在赵家和生病住院期间,学生们去看望他,他还不忘关心大家,用一种特别淡定的语气说,你们这个年龄需要特别注意身体,癌症可能随时都会到来。
赵家和曾经的研究生、证监会副主席李超也还清晰记得,2002年,已经退休的赵家和去证监会开会,还特意为他送去一套台湾证券法大全,“那书摞起来有一尺厚,老师让我好好读”。
但行好事,却把自己放得很轻
1998年,退休后的赵家和应邀去美国,担任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经济改革实践。在很多人看来,他颐养天年的好日子开始了,但短短两年多后,赵家和放弃待遇丰厚的工作,执意回国。
好友刘尚俭问他为什么突然要回家?赵家和答:“信美然非吾土,田园将芜胡不归。”作为在金融界领域的扛鼎人物,赵家和却没有太多的“理性经济人”的存在哲学。在他看来,最有意义的事情,不是掂量轻重、计较长短,而是“君子自安,虽居陋室,自谙芬芳”。那时的他,已经和刘尚俭谈到了想要资助偏远地区学童的想法。
回国后,赵家和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中,得知刘迅等几名学生刚投身股票投资行业,“这钱给你拿去练手吧”。有时几千元,有时几万元,赵家和将自己退休后讲学、兼职的收入节省下来一笔一笔汇给刘迅。刘迅用心打理,使这笔钱成倍增值,这也成为赵家和日后所捐巨款的来源。
在认识赵家和的人中,他的节俭并不是秘密。作为最早搞金融的老前辈,赵家和在学校的一栋家属楼里,有一套再普通不过的住房,骑着破旧的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每年冬天,他只穿1美元买的化纤毛衣和20世纪80年代买的一条尼龙裤。
令刘迅更为不解的是,这位“投资人”竟然从没问过收益如何、回报怎样,老师牺牲“当期消费来投资”到底要干吗?直到2005年的一天,当刘迅告诉老师,他投资账户里的钱已经有500万元时,赵家和说了一句:可以做点事儿了。答案这才揭晓——赵老师准备拿这些钱来资助贫困学生。
2006年,72岁的赵家和开始从自己的积蓄中每年拿出一部分钱,为贫困学生提供帮助。这笔钱,从遥远的清华大学源源不断地送到了江西贫困学生的手中,同时接受资助的还有甘肃、湖北、北京、大连等地的学生。
不透露自己的姓名,不干涉受资助学生的生活,这是赵家和最初就给自己定下的原则。“大家建议用赵老师的名字为助学计划命名时,赵老师很干脆地拒绝了,说就叫‘兴华助学’,振兴中华的‘兴华’。”刘迅说,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赵家和开始和江西、甘肃等地的贫困学生有了“交集”,但这个“交集”仅限于他知道学生的姓名并提供资助,学生并不知道他是谁。
做了“最好的安排”,他说了无遗憾
3年间,“兴华助学”先后捐出200多万元款项,让数百个孩子从中受益。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身体一向健康的赵家和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得病后花销很大,不过此时他账户上的金额已经超过千万元了,可以保证最好的治疗。但赵家和又做了一个让大家吃惊的决定,捐资助学的钱专款专用,不用来治病,自己住进了医疗条件并不好的校医院。
2011年,他的病情恶化了。为了让“兴华助学”更持续规范地运行,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成立基金会成了赵家和最大的心愿。在病榻上,他反复思考着基金会的事情,想来想去,他找到了多年的同事,当时经管学院快退休的党委书记陈章武教授,请他做基金会的发起人。
陈章武回忆说,虽然身患重病,但赵老师对于基金会的发展思路已经很明确了。“一开始定下的资助对象是高中生,但后来赵老师觉得即便不考大学,接受职业教育,多读几年书再去打工也是好的,就把受助的学生范围改成了‘高中阶段’。这些细节都是赵老师亲自和我们商定的。”
在陈章武和一些热心清华校友的帮助下,2012年,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成立了。赵家和的1409万元遗产没有留给子女,没有留给老伴,而是选择捐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在拿到基金会具有正式免税资格发票的那一刻,已经躺在床上行动不便的赵家和淡然平静,他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临终前一个月,刘尚俭去看他,赵家和说他已经做了他认为最好的安排,“求仁得仁,了无遗憾”。
在陈章武看来,赵家和的一生并不平坦,出现过许许多多曲折,但他从未向人提及。赵家和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人生,以潇洒的姿态走完最后的旅程,最终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
如今,在北京城郊的长青园公墓,赵家和——这位“炭火教授”的名字与众多遗体捐献者的名字一起被刻在一块碑上,只有仔细寻找才能找到。但他无声的大爱正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正如遗体捐献时协和医院大屏幕上的话:“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万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