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两个花季生命的代价 能否敲响反诈骗的警钟?

发稿时间:2016-08-30 09:26:00 来源: 未来网

  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向成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说,四川大学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状况的适时变化,然后根据学生在学校食堂的消费情况,并向辅导员和同学摸底,对困难家庭的学生进行精准资助,提高资助工作科学化水平。

  身陷诈骗包围圈 学生如何幸免于难?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学部部长邬志辉告诉未来网记者,山东临沂两例学生被骗的情况表明骗子知道学生的精准信息,信息泄露应该是问题的根源,所以先不要把板子打到学生身上。“对于这种诈骗,大人也不一定能幸免,何况是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

  首先,要反思学校教育,我们的教育不只是学习知识,应付考试。必须加强安全技能教育,包括不能向陌生人通过网银转账等相关安全问题。

  在邬志辉看来,这并不复杂,可以开发校本课程,或者请长期处理相关诈骗案件的公安人员走进校园,通过专题或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哪些是诈骗,如何防止被骗,了解欺骗心理学。相关机构也可以多总结类似案例,通过媒体,传播给学生和家长,普及相关知识。

  其次,“让学生参与相关防诈骗话题的讨论,既能加深印象,又能培养他们的防骗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再次,加强学生的抗挫折教育。人生总会遇到各种困难,经历很多事,所以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心理和应急状态不容忽视。

  对此,李向成认为,解决针对学校的电信网络诈骗,需要加大对倒卖数据的处罚力度;同时,学校等教育部门等提高保密意识,严禁学生的数据信息泄露;学生也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

  青少年防骗第一课:“做到四不”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表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如果网络安全防护不做好,下一个世界大战就是网络大战。”李向成对于网络安全深表忧虑。

  据360网站安全检测数据发现,国内56%的中小学网站存在安全漏洞,其中32%的网站存在高危安全漏洞。调查结果显示,网络诈骗、不良信息和网络欺凌成为未成年人群体遭遇的三大负面因素。其中,网络诈骗比例最高。《白皮书》显示,41%的青少年表示在网上接触过诈骗信息。

  针对青少年上网安全堪忧的现状,中青奇未副总经理、青少年安全上网专家谢鹏建议,应从思想教育、软件管理、完善立法和多方治理等方面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安全上网护航。

  对于青少年该如何防范网络诈骗,中青奇未安全专家带来了防骗“第一课”。首先,在PC端,遭遇网上兼职、虚假中奖、游戏交易、二手交易和虚假购物等信息时不轻信、不打款,同时使用具备安全提示的浏览器产品;并且,不在安全性未知的网站、社交平台中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

  其次,在移动端,青少年不轻信陌生来电,坚持不打款、不转账、不听陌生人的话;坚信警方、司法机关等不会通过电话办案;学校等教育机关也不会要求学生到ATM机或网上进行双向互动操作;来源不明的二维码、网址链接不随意点击。

  秦安说:“有关部门可以和电信联手,设置各地政府发放助学金的固定电话和权威平台,其他发放助学金的电话一律接入110报警平台。”

  中国移动研究院所长助理张峰告诫手机用户,不点击短信内的链接,打死不说卡号和密码,誓死保卫短信验证码,一定要做到“四千万”:即“千万不相信,千万不点击,千万不联系,千万不汇款。”

责任编辑:崔宁宁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