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于儿科的格外关注,似乎是从二胎政策开放之后开始的。去年,以央视为代表的各家媒体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报道,工作压力大、医护人员紧缺、相关政策不足,诸如此类的种种困境,一下子把儿科推向了风口浪尖。
在某种程度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今年年初的一次公开招聘,也许验证了儿科目前所面临的艰辛。按照原计划,那次招聘包括104名医生和70名护士,但首轮笔试实际参加考试的只有42人。
一方面是招不满人,另一方面是每年都有人辞职。在今年2月份接受采访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杜立中曾经告诉钱报记者,目前医院近1000人的护士中,每年大约有5%离职。
凡此种种,就不难理解当本月初浙大儿院60名新护士入职时,医院对他们的殷切期望了。
这些年轻人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刚刚踏上岗位的他们又会遭遇什么样的状况,请看钱报记者深入浙大儿院一线病房的真实记录。
一、繁忙
浙大儿院消化内科病房。
这一天,李美手上一共有10个病人。其中,一个要出院,一个要换病床。
早上8点,大交班。一刻钟后,交班结束。有着7年工作经验的李美带着新护士苏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了解患儿基本信息是要做的第一件事,病情比较重、需要特别关注的孩子,苏婷都一一记在了随身的笔记本上。
之后是病房巡视,确认病人的服药情况,测量体温,记录心率、呼吸以及大小便。
8:40,开始输液。
那么多盐水要挂,哪个先,哪个后,有讲究。
“16床有一袋是护肝药,容易氧化,先挂。”“这是化痰的药,现配现用,比较新鲜,先挂。”“这个药一天要挂两次,下午还有,先挂。”
9:30,除了一位早上要做检查的孩子,该挂的盐水都挂上了。
李美和苏婷回到护士站,坐下来在电脑上核对医嘱。
9:40,整点巡视。(每个整点,护士都要到自己管的病房走一圈,确认治疗情况,调整输液速度,为家长解释当天的治疗护理。)
一些孩子已经陆续开始要挂第二袋盐水了,床头呼叫器的声音此起彼伏,刚处理了16床,另一个房间的20床又在呼叫了,她们还得逮空把先前记录的生命体征信息录入电脑。
10点多,有新病人入院,苏婷负责给家长和孩子做宣教。
来来回回,直到11点,上午的文书工作才基本完成。
11:45,快下班的时间,新入院的孩子要做结肠镜,医生开了化验单,需要静脉采血,其中一项检测必须得赶在中午12点前送。
采完血,送走标本,正准备下班吃饭,铃声又响了。
病房里常常会提到一句话,护士要有两个基本技能,一个是憋尿,一个是跑。
好比童话里那个爱跳舞的小女孩,护士的这双小白鞋一旦穿上了,就好像每时每刻都被人追着,走路带风的。
不过这个上午,苏婷根本没心思喝水,这是她成为儿科护士的第8天,繁忙的状态已经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