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QQ售卖个人信息 加200能查银行密码?

发稿时间:2016-08-15 08:53:39 来源: 北京时间调查原创

  “廊坊的学区房,您有考虑吗?”

  “我们推出了一款新的保险产品,年收益达7%,您有投资意愿吗?”

  每个人几乎都收到过各种骚扰电话,可你的电话,别人是怎么知道的?

  有网友向“北京时间”爆料,在QQ上就可以买到个人信息。“北京时间”调查发现,卖家声称可以查到全套个人资料,加200块钱甚至可查银行卡密码。但实际上,这些多为诈骗陷阱。

  调查:心甘情愿汇款 灰头土脸受骗

  根据网友爆料,“北京时间”通过QQ查找功能,输入“数据”关键字,共检索到48个QQ群。从这些QQ群的名字上可以看出,其中有的“专业”出售淘宝、银行、快递、保险等各个行业的数据。有些则根据业主、车主、股民、学生、老人等划分“业务范围”。

  “北京时间”依次点开不同的群发现,用户并不能直接加入到数据群内,需要按提示再加一个QQ号,这些QQ号不需要过多的验证,可直接加为好友。“北京时间”选择了一位业务涵盖快递、淘宝、业主、高考的卖家进行沟通。

  (“北京时间”探访部分截图)

  “北京时间”表示想要购买一些学生信息,卖家明码标价,告知“100元2000条,地区可选”,当提出需要购买某大学2008级全体学生的信息时,卖家也毫不犹豫答应。然而,在转账100元之后,卖家却要求再付100元提档费。当询问为什么刚开始不说时,对方竟然说“刚才太忙,忘记了”。

  此时“北京时间”内心是挣扎的,考虑到可能会被骗,要求卖家退款。卖家表示,“每月15日退款”,追问原因,卖家称是“上家统一安排的”。

  “北京时间”既担心卖家不退钱,又想知道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于是又转账100元,转账结束的那一秒,弹窗突然消失,像一切未曾发生过。

  200元,试出一个骗子。

  (“北京时间”探访部分截图)

  “北京时间”在与其他兜售个人信息的QQ群主沟通中发现,他们诈骗的手段基本相同。

  为了打消买家的顾虑,卖家也会传一部分信息图过来,按照表格的信息,“北京时间”尝试拨打了几个电话,发现信息是真实的,但却过期了。

  除此之外,“北京时间”在做进一步调查时,向卖家询问,如果仅给一个手机号码,可以查到机主的哪些个人信息。卖家表示,只要在所谓“公网”能查到的信息,他都能查到,这包括个人信息、户籍信息、财产信息、家属信息等,各方各面,甚至,加价200块钱,连银行卡的密码都能查到。

  虽然“北京时间”没有成功在QQ上买到个人信息资料,但并不意味着,买卖个人信息的行为不存在。

  (“北京时间”探访部分截图)

   心理:信息不对称下的脆弱心理

 

  由于在网络平台中购买违法信息,买卖双方的信息本身就具有不对称性,买家很容易被卖家牵着鼻子走。

  心理咨询机构“简单心理”的一位咨询师告诉“北京时间”,QQ诈骗过程中,消费者主要受“损失厌恶”心理的影响。以“北京时间”的遭遇为例,卖家在回复中,多为机械性信息,并且言语不多。卖家深知,说的越多,错的越多。

  当卖家向“北京时间”要求再转账100元时,“北京时间”内心的挣扎,正是反映出“损失厌恶”的心理。

  例如,当我们花1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后,突然听到别人说是部烂片,不值得一看,我们就会犹豫是否要去看这场电影,如果去看,烂片既浪费钱财又牺牲时间,如果不去看,10元就白白流失。

  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选择去看,人们会进行自我解释,比如,只有我试过,才知道是否真的好。

  “北京时间”同样是这种心理,如果不给卖家再转账100元,曾经的100元可能就打水漂了,再转100元,也许自己马上就拿到想要的信息,在决策的过程中,愿选择100元买一种可能性,也不愿意曾经的100元凭空付之东流。

  特别是购买“违法商品”时,由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消费者很容易相信诈骗团伙或个人的言论。此时,“损失厌恶”心理就更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最后,只会按照对方要求进行操作与汇款,使自己的财产造成损失。

  律师:买卖他人信息均为违法行为

  北京市高通律师事务所的郑洪涛律师告诉“北京时间”,未经公民本人同意,向他人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其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中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同时,郑律师也劝告消费者,公民个人向任何机构购买他人信息与购买枪支弹药、毒品一样,都属于违法行为,即使是被诈骗后报警,消费者也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在此,“北京时间”提醒大家要做到,不查、不看、不买违法违规物品,并且,当发现有人公开售卖个人信息时,应及时与警方取得联系。

  盘点:神通的诈骗类型

  除了主动接触QQ卖家被诈骗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见的是不经意的、被动的欺诈,像钓鱼网站、好友欺诈等,由于操作方式简单且容易被识破,民众已经有了足够的警惕与识别能力。但是视频诈骗与画皮诈骗这两种新型的诈骗方式,仍旧让不法分子屡屡得手。今天,“北京时间”与您一起戳破这些骗局。

  视频诈骗

  案列:绍兴金女士的儿子在英国留学,二人经常在QQ上通过视频联络,有一天,金女士上网后,“儿子”突然发来视频,QQ头像和视频都是儿子,“儿子”表示需要交学费和生活费,金女士在QQ上询问如何给“儿子”打钱,“儿子”给了一个同学的账号,前后金女士汇款26万元,给儿子打电话后方知受骗。

  (视频诈骗流程)

  在QQ诈骗猖獗的今天,与好友开视频曾经是确认是否被诈骗的方式之一,但如今,不法分子已经开始利用这一点进行诈骗。

  首先,不法分子此前通过盗号或植入木马后偷偷录制的视频聊天过程。之后,在QQ好友中搜索合适的目标,然后主动发起视频聊天。但开始后,却称“话筒坏了,只能打字”,同时,播放之前录制的“聊天视频”。而有了视频影像之后,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好友的防备心理,更容易达到诈骗目的。

  画皮诈骗

  案列:小周是南京某服装厂的会计,在算账的时候,老板“陈总”的QQ发来消息称需要一笔款4.97万要立即汇出,并给他一个个人账号,小周按要求汇款后,“陈总”询问账目可用余额,并要求小周向刚才账户继续汇款87万。当陈总来电时,小周才知被骗。

  (画皮诈骗流程)

  画皮诈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诈骗方式,“老板指示财会汇款”、“合作伙伴转账”等一系列被媒体曝光的受骗类型,大多都采取此方式。不法分子通过盗取QQ号、浏览聊天记录等,观察被盗者近来与好友联系的内容,查找是否涉及钱财往来,并确认要冒充的身份。

  以“老板指示财会汇款”为例,不法分子会选择盗取财会QQ或老板QQ。盗取财会QQ,删除老板信息,然后重新申请新的QQ号,内容、头像完全复制老板,如果不仔细辨认,并不会发现差异;盗取老板QQ,直接用老板的QQ号与财会交流,更能打消财会人员的疑惑。通常,由于职位上的隶属关系,财会人员接到老板指令后,会直接进行操作,很少进行确认,使得诈骗团伙或个人屡屡得手。

  北京时间调查频道 隋雯雯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