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行与思:孩子,你为什么不感动

发稿时间:2016-08-11 08:01: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课堂上,六年级的孩子在观看纪录片:30年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亲人都不知道他究竟干什么。屏幕上,当93岁的老母亲见到30多年未曾谋面的儿子时,对黄旭华的兄弟姐妹说:“三哥的事情,你们要见谅。”此时,老师的眼泪差点掉下来。

  “同学们,你们感动吗?”老师擦擦眼睛,情不自禁地问。没想到,很多孩子摇摇头。为什么?老师吃惊极了。“我觉得这离我们太远了,虽然说不感动好像不太像话,可我还是想说真话。”一个孩子诚实地回答。

  孩子,你为什么不感动?这可能是思想品德课上老师们最挠头的事情。一份在自己看来近乎完美的教案,故事导入、启发引导、总结升华,可孩子们却不买账。有时候,即使孩子能把正确答案写在考卷上,老师心里也“不托底”,因为不少孩子即便“入了脑”,也未必“入了心”。

  孩子为什么不感动?有很多原因。比如,十来岁的孩子很难理解30年不见面意味着什么。作为独生子女,也很难理解兄弟姐妹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亲情。所以,在这堂课的选材上,老师恐怕就有些不足。

  但说到底,感动是道德实践内化于心的过程。很多孩子特别是城里孩子,一出生就被近乎“泛滥”的爱包围,父母、学校、社会无论对他多么好,他都很难被打动,因为他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对此,有的学校组织城里孩子和打工子弟交朋友,当亲眼目睹“另一个世界”的境况时,很多城里孩子眼泪下来了,有的一下子就改掉了大手大脚的习惯,有的还主动省下零花钱帮助贫困同学。所以,思想品德课仅靠说教是不够的,要更多地在道德实践上做文章,在内化于心上下功夫。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11日 18 版)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