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24小时话痨:虚拟世界里我们的话更多?

发稿时间:2016-08-05 07:35:5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手机终端简直就是话痨们的随身广播站,哪怕不方便出声的时候依然可以“按”个不停。虚拟世界给话痨的小伙伴提供了24小时不散场的唠叨场所,无论什么时候,不管对方有没有反应,想说就说。如果不甘心一个人独白,到某些大群里发个小红包钓几条鱼出来,人家拿了钱总不好意思不陪你聊五毛钱的,要是实在没人理还可以发朋友圈。总之就怕你没的说,不怕你没地儿说。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文字话痨,她对我诉苦:“我一刻也离不开微信,我必须不停地说(包括语音、打字和表情),当我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我就不停地转发各种帖子,为了制造话题。别人在群里说的任何话我都要回应,我必须不停地发表看法和观点,我根本控制不了自己。当然,接茬儿也不是真的关心那些话题,主要是为了争取我可以说话。可是,我经常对别人的不耐烦和敷衍毫无觉察,直到他们再也不理我甚至把我拉黑。”

  话多的人未必都招人反感,界定“话痨”的标准是:是不是话多到让周围的人已经感到不适。无论是“量”太大还是“水”太多,完全没有必要的赘述,或者只说不听,让对方已经感觉是一种骚扰,从这样的对谈中,人们往往感觉自己未被尊重,似乎只是一个可以随意倾倒的垃圾桶,或者一个负责点赞的道具。这样的话痨会让周围的人避之唯恐不及,并因此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缺乏朋友的他们一旦捕捉到潜在的听众,哪怕对方仅仅是出于礼貌,都可能会更加失控地说个不停,也因此更难交到朋友。

  其实很多话痨未必真不知道自己话多,他们只是无法自控,他们不知道当自己安静下来生活将会怎样,不停地诉说也是一种逃避。所以,话痨也可能是一种强迫性的重复行为,这种行为中有某种潜在的获益。比如有些人会在焦虑的时候不停地说话,通过絮絮叨叨让自己内心的焦虑获得缓解,于是这渐渐成为他们减轻焦虑的一种方式。对于这样的话痨,如果我们只是去制止他们的行为恐怕很难,因为他们内心还有巨大的焦虑无处安放。如果把每个人的内心比喻成为一个容器,那么容量小的人很容易情绪满溢,不停地表达就成为像抽烟一样的自我安抚行为,但是常常带来自我强化,越说越多的负面结果。

  还有另外一种虚拟世界的话痨,他们好像住在朋友圈,从早晨刷牙到晚上就寝,事无巨细都要晒出来,比如在公司上个洗手间也要啰啰嗦嗦地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环境卫生或者保洁大妈的表情。他们就像一个巨婴,时时刻刻需要得到别人的关注,“唉!我又胖了500克!”“看!我新买的小白鞋被踩脏了!”就好像如果没有人围观,他们的生活就不存在了。这样的朋友圈话痨已经不满足于一对一的谈话,他们需要登上舞台,接受所有人的注目礼。他们有一个特征,自己对别人的回复往往比别人的评论要长很多,就好像他们已经默默地等候观众多时,似乎有一肚子话要说。所以对于这一型的话痨,除非你有备而来,否则请不要随便问,“嘿,最近怎么样?”他们可能从上个月的旅行讲到现任公司老总的前女友。内心的不安全感以及人生的无意义感可能是背后的重要原因,他们如同孩子一般不能离开大人的陪伴,又或者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唯一的意义在于引来别人的围观,换句话说,他们无法自得其乐。这似乎又是另外一个恶性循环,越依赖与他人的互动,就越无法沉静下来培养自处的能力,更不愿意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最后,越是积重难返就越要不停地“话痨”下去,就像一个捂住耳朵哇哇乱叫的小孩,“不听!不听!我不听!”给自己戴上一副听不到“你的生活很空虚”的防噪音耳塞。

  “话痨”患者,有两个小方法可以试试。

  首先是“以写代说”,当你又想说话的时候,你可以尝试把那些话先找个地方写下来,而不是一句句发出去。书写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整理和思考,不仅有助于稳定情绪还可以帮助澄清问题。如果你发现这样写下来还是不过瘾,那你至少可以把整理过的内容发给别人,也比啰啰嗦嗦没有重点要好很多,这样别人才会认真地对待你。

  还有一招是“以做代说”,感觉话痨又要发作的时候,放下手机,想想自己究竟为什么这么想唠叨,是焦虑感、不安全感还是无意义感? 看清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如果焦虑,你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或者干脆去运动一下;如果你感到生活无意义,可以尝试投入某种兴趣爱好,或者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如果老觉得没人围观自己落单,可以去寻找真实的人际关系,参加一些有趣的线下活动也比在屋里对着屏幕隔靴搔痒好。

  面对“话痨”很多人选择了礼貌性倾听和回应,甚至为了尽早结束对话而频频应和,连发几个“嗯”或者表情符号,但是这样做可能适得其反,让“痨”情更严重,因为对方无法正确解读沟通信号,所以如果忍不住请直说,比如找理由或者借口,“我很忙,抱歉,下次吧”,“我今天心情也不好,改天再听你说”,或者提前预告,“半个小时后我要去开会”。

  如果你已经知道对方有这个嗜好,那么请尝试故意忽略,务必不要每次都第一时间回应对方的微信,否则你极有可能被锁定为一号听众,当你哪天无暇应付的时候,没准儿还会背负“变心”的骂名。

  更加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就是直接打断对方,重新掌握话语主动权,比如,“你说的这个我也有同感,你听我说啊……”或者干脆打岔,“噢,对了,我最近遇到一事儿……”话痨一般不需要分享只想要独占话语权,你老这样他们可能就主动嫌弃你了。不过,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值得恭喜的事儿呢?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