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在好的环境、好的氛围中受到教化,健康成长。而在家长们心中,什么样的老师才让他们放心,好老师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标准呢?
有耐心,有爱心,教会学习习惯
学生的天性都偏向爱玩不爱学,老师的耐心教导和真诚关爱对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要。
幼儿园大班依依妈表示,“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有爱心的老师对小朋友自信心的建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低年级的孩子大多坐不住,还没有养成固定的好习惯,像妈妈一样细致耐心的老师有时会带给孩子惊人的影响。依依就曾对妈妈说,“我最喜欢于老师,因为于老师会和妈妈一样给我扎好看的小辫,不会觉得我做操很慢,还总是表扬我舞跳得好。她就是妈妈。”
高二家长“雾里看花”认为,能教会学生爱学习,会学习的老师,能帮助培养学习习惯的老师可以称得上是难得的好老师,“孩子高一时的班主任,从入学第一天学生填各种表格、自己交费等事情开始,便从每个微小的细节上为学生起带头作用,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待人接物的方式。渐渐地,他们班的学生都养成了好习惯,做每件事都有计划,尤其是自主学习上的安排,因此集体任务总是第一名,在各方面都很优秀。”
许多家长认为,现如今,老师需要提高的不是教学的水平,而是要提高综合素质,因为教学水平自有学校去评估,而比学习好更重要的是会学习的能力,这却是好老师应该教会的。
教好书,教好人,导师不只是教书匠
仅仅把课讲好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期望。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讲,老师应等同于导师,既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妙语连珠,又能亦师亦友,引导灵魂前进的方向。
华工大二学生家长“塘”为孩子选大学的时候,“特别看重学校的人文氛围,因为不同学校出来的孩子身上会有自己母校的影子,打上母校的烙印。这些氛围,是大师们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中大学生家长“素心如简”则认为“大学四年,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有好的老师去引导、去影响,对他一生影响都非常重要。引导重过教育。”孩子已经工作的家长傅先生却不认为导师只有在大学才有。谈起孩子的中学语文老师,他赞不绝口,“那位老师看起来很普通,但曾有过丰富的人生经历。每次上完他的课,孩子都会回来激动地复述他讲的每一个字,不仅有各种连我们大人都不知道的有趣典故,还听得出他对学生爱文学、存善心、善思考的引导。本来我的孩子线条比较粗,可是我渐渐发现他开始喜欢写作,喜欢读书,大学竟然报考了哲学,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他自己都说是受了这位老师的影响,觉得眼界开阔了许多。”
大一学生家长“秋枫”也告诉记者,自己90后的孩子居然爱上了党史课,只因为那老师“常能旁征博引,还结合了大量丰富感人的自己的例子,把枯燥的理论课讲得如同听故事一般,并且每一次讲都不重复,都是即兴发挥。她的课从来不点名,却场场爆满,可见这老师的功力真不一般。”
不歧视,不放弃,一视同仁才是好老师
在被问到好老师的标准时,大多数家长都谈到了老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家长。“我感觉老师较少有能做到一视同仁的,多少都会有点偏心,”幼儿园中班可可妈说,“若说偏心反应快的,聪明的孩子,或者多关注一些帮老师干活的听话孩子还情有可原,那么照顾家庭背景较好,以及家长交了"功课"的孩子,则令人不齿。”
可可妈的吐槽立刻引起众多家长的共鸣,纷纷表示孩子在学校做功课,家长还得在家做“功课”,比如私下给老师送礼,帮老师干活,为老师谋利益等等,若没做这样的“功课”,有可能会被老师划为“不配合学校工作”,从而对孩子不理会。
“查家底”现象据说在小学比较严重,高三铭妈回忆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刚入学,老师会问你家开什么车;第一批入少先队的,多半是家长有做背后工作或有关系的。”“作为家长,面对教育的不公平和任课老师的差别对待真是束手无策。”一位初二学生家长“上帝”无奈地说道。
面对后进学生不太好的卷面成绩,不知老师是否能做到不歧视不放弃。初一中仔妈有苦难言,“孩子小学时是推荐生,比较乖的,但上中学后成绩不好,加上进入青春期有些叛逆,老师便经常侮辱他,要求他调班,班上有什么坏事情都往孩子身上推,明明与他无关,却总是先问是不是他干的。”好在中仔性格开朗,和同学比较要好,才不至于受到太大伤害。但中仔妈去和老师沟通的时候,老师却当面说她的孩子没救了,还当着中仔的面批评她这个做家长的没尽到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