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教育书籍推荐
发稿时间:2014-08-05 17:47:51来源: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年网

青春期无论在心里还是在生理上既不同于成年人,也有区别与儿童。在这个时期,人从儿童的身体、外貌、行为模式、自我意识、交往与情绪特点、人生观等,都脱离了儿童的特征而逐渐成熟起来,更为接近成人。这些迅速的变化,会使少年产生困扰,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卫生问题,甚至产生不良行为。在这个时期中,人从儿童向成人发展是可预测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或问题则不可预测。由于身心的逐渐发展和成熟,个人在这个时期往往对生活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否定以前发展起来的一些良好本质。这种反抗倾向,会引起少年对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要求、规范的抗拒态度和行为,从而会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的社会适应的心理卫生问题。这就需要广大的家长正确引导,孩子们自我调节,学校的良好教育,共同度过这个人生的第二发展高峰期。人的性格特点也是大部分在这个阶段形成,暨于此,笔者向大家介绍几本有关于青少年教育的书籍,与君共勉。

《天才儿童的悲剧》

作者:爱丽丝•米勒,瑞士籍世界著名儿童心理学家,以研究童年早期心理创作的成因及其对人成年后的影响而著称。其他著作还有:《被抹杀的事实》、《打破沉默》、《你不该知道》、《为了你自己》等。本书着重探讨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即童年有伤痛记忆的人,靠着麻木自己,适应了甚至是最难以描述的残酷经历,而这种童年的残酷经历对于成人人格心理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本书目的在于帮助成人发现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校正他们与儿童相处的态度和方法,指导他们重新找回应有的健全生活。这本畅销书也一致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好评。“一本毫不矫揉造作的小书,却有着惊人的影响力,很多读书发现自己的问题在书里被准确地描写……作者似乎是你童年最深层、最隐秘自我的一位无声无形的见证人”——《时尚(vogue)》

这本书我也是长大之后才读到的,其书的思想对我来说启发还是比较大的。也让我突然明白了我和父母间很多的微妙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影响让我造就今天的性格及处事方式。在未来面对我的孩子时,我该如何对待,很是有启发性。青春期的孩子心理问题要远远大于生理问题,所以怎样良好的沟通,确保孩子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每个家长都应该考虑的事情。不足之处我觉得书里有些表达方式过于沉重些,让人不免有些压抑感。

《窗边的小豆豆》

作者:黑柳彻子,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畅销书作家,最受欢迎的电视人物之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代表作品有《窗边的小豆豆》《彻子的小屋》。自传《窗边的小豆豆》累积超过750万本,亦是日本二次大战后最畅销的书籍。

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这本书不仅带给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关键在于,你的爱是孩子们需要的吗?你的爱是不是扼杀了孩子们的童真?《窗边的小豆豆》能引起无数人共鸣,在儿童教育的方式上,给成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这本书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教育名言,但语言朴素,人物形象生动丰满,更让人感觉到书里人物的真实性。

这是我上大学时老师推荐的一本书,看完后真是觉得小豆豆好幸福啊!曾经玩劣、淘气的她却受到了老师的爱护。要是我们的老师、父母能够如此包容孩子该多好啊!这本书可以让你充分享受到童真的快乐。尤其是里面描写的家庭教育方面,对我还是有些感触的。比如说,小豆豆的妈妈感情细腻,思考入微。面对校方的劝退要求,为了避免孩子产生自卑的情绪,善意地隐瞒了事实的真相。直到女儿长大后,才说出真相。

《理解》

钟淼淼,女,新锐亲自畅销书作家,著有《父母应该说的100句话》、《父母不该说的100句话》、《妈妈送给青春期女儿的书》、《帮助孩子上好小学一年级》、《青少年多角度思维故事集:换个角度切苹果》等畅销图书,累计销量数达十万册。

本书采用“案例+孩子的抗议+父母的辩解+专家意见”的行文模式,全力呈现给天下的父母和孩子们一本可读性强、极具特色的家教图书。本书为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进行梳理,并提供各种解决亲子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架起亲子心灵的桥梁,父母与孩子之间才有理解;架起亲子心灵的桥梁,父母与孩子之间才有默契;架起亲子心灵的桥梁,父母与孩子之间才有快乐。父母与孩子的心灵桥梁,是亲子情感交流的通道,是灵魂共舞的纽带,是美的连接,是爱的永恒。这本书可以让父母和孩子两代有代沟的家庭看看,一个个小故事挺吸引人的,最重要的是学会怎样理性处理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意见不统一,而不是动不动就打骂的方式。

《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M•斯科特•派克,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他的杰出不仅在其智慧,更在于他的真诚和勇气。

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正如本书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看完这本书的感受:1、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人生困难重重,这是心智成熟的人,必须要肯定的真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没什么好抱怨的,也没什么好畏惧的。2、爱,究竟什么是爱,是彼此心智成熟的意愿。3、爱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这本书写了很多心理病例,病根儿在小时候,家长的教育问题。这本书引领我发现了很多不曾想过的问题,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体会了什么是父母与孩子间的爱,真正的爱。

人生困难重重,这是心智成熟的人,必须要肯定的真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没什么好抱怨的,也没什么好畏惧的。要时刻准备接受挑战,而固步自封,逃避挑战,可以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接受挑战,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安慰;心灵接受长期的、甚至经常碰壁的自律,才可能使治疗成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本书不仅教会我们和孩子们怎样正确理解与沟通,其所体现的思想价值远不止于此。内中所含的人生道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和借鉴的。

《让孩子理解父母的故事全集》

母亲双鬓的每一根白发、父亲额头的每一道皱纹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父母无私无悔的爱与奉献滋润着我们鲜活的生命。这爱,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耀着我们前行;这爱,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更为我们的人生赋予深刻含义。

理解父母,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只有理解父母,读懂父母的心,我们才能深深体会父母浓浓的家和殷切的希望,才能以爱回报爱,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父母的爱,是早晨的阳光佛面,是午夜的月光如水,又如茉莉花香,时刻令你芬芳满怀。父母的爱,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避风港,时时接纳我们,包容我们,温暖我们;父母的爱,是我们生命中的加油站,让我们奋力前行,敢于迎接风雨和挑战。

以前处在青春期的时候,一直不明白父母怎么想的,为什么老是和我作对,动不动就说我,整天烦烦叨叨,说个没玩没了。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想来,那时候的烦烦叨叨变成了苦口婆心,现在的我反而希望父母对我说个没玩没了。其实父母和孩子之所以有代沟,我认为是两者之间缺乏良性的沟通,父母要理解孩子,孩子更要理解父母。人过了这个青春期才知道以前的自己是有多么的叛逆,多么的固执,不听话,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形成了我们不一样的青春期。

《父母的反省》

作者陈陈是位教育工作者、理论研究者,长期致力于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工作,对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并对提升父母的教育水平、提高父母的教育效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本书,堪称家庭教育方面的权威著作,主要是针对从家庭教育实施者——父母,深刻剖析了家庭教育的诸多难题及其根源,给广大父母以警示、启发和指导,并结合社会发展和生命意义揭示了家庭教育的使命。揭示了为人父母可谓天下最神圣、最难的职业,仅有爱心远远不够,还需具备科学的理念、必要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做到科学施教。

这本书不仅观点新颖,而且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书中有大量的实证案例,不仅可以引导每一位父母反省,同时还教会每一位父母科学施教。其中不乏有许多引人入胜的观点,特别是充分论证了一些中国家庭教育错误的观点。如中国有句老古话:“棒棍底下出孝子!”,当今的家庭教育也有这样一句话常常出现:“孩子还小,打他干吗?他又不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孩子不同的年龄层次,应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幼儿阶段,是树立孩子正确是非观,性格的关键期,通过讲道理,适当的“惩罚”是有必要的。到了少儿期,通过讲道理,正确引导是重要手段,不轻易“惩罚”。到了青少年期,则以讲道理沟通为主,不应动用“武力”手段教育,否则孩子会越打越叛逆,适得其反,随着年龄的增长,“棍棒”教育应随之减少。

环境改变了教育,而教育则改变了一切!做合格的父母,要把生育、养育、教育子女三者融为一体。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和最长久的老师要加强自身修养。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子女的重担。《父母的反省》书中还有很多非常经典的观点,非常值得父母们牢记于心。

《父母的反省》,它让我们深深地明白“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从这句话也肯定让我们作为教师的想到另一句:“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刚听到这句话我颇有想法,读了这本书我更深地明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这不仅仅是学生、子女的必修课,同时也更是教师、父母的发展动力。时代变了,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应该随之更新!大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接受新观念,才能够更好的培育出优秀的下一代!

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自很早以前就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对孩子的尊尊教诲,比如说以前儿童必读的书《三字经》《增广》《弟子规》就是很好的教育书籍,到现在也是我们中华传统的教育经典。当然,我们不必仅限于此,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还要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教育孩子也是如此,不墨守成规,更不要抛弃传统,努力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经验。

责任编辑:侯立娟
返回首页>>
猜你喜欢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